“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读书会召开
2015年5月9日,“周秦汉唐经典读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复且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研究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汪涌豪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陈尚君教授、杨明教授、戴燕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马亚中教授参加会议并点评。
本次读书会的六篇论文涉及先唐文学经典的文本“记录”和“诠释”、文本形态的改变、文本成规,还包括思想、立场,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以及品评经典的视角与方法问题等等。孙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经典文本的“记录传统”与“诠释义法”》用“记录传统”和“诠释义法”这两个范畴对经典文本作了理论化和概念化的提升,然后来处理传统文献中的问题。徐建委(中国人民大学)《〈汉志〉的性质与古书的面貌》探究早期文本由类群向单书过渡的过程。童岭(南京大学)的《在南朝旧都读北朝书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是对于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的互相交流和观望的研究。林晓光(浙江大学)的《追寻中世文学经典的原初生态》论证了怎么样来阅读文学经典和怎么样确定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程苏东(北京大学)的《经学研究中的“信”与“疑”》探讨当代经学研究中经典阐释学的“信”“疑”问题,认为应以“信”为体,以“疑”为用,方可保持方法论的独立性。罗剑波(复旦大学)的《折衷:刘勰释读、品评经典的重要视角与方法》分析了刘勰“折衷”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认为这是《文心雕龙》成为文学批评名著的原因所在。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对六位青年学者的论文和这样一个读书会的形式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不足所在。陈尚君教授提出不应该把文学理解得过于狭窄,古代文学的研究要考虑史学达到的程度,并与之相对应。杨明教授认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要重视文学鉴赏,鉴赏的能力很重要。陈引驰教授肯定了读书会的这种形式,并建议围绕一个观念来交流可能启发性和收获更大。戴燕教授感慨今天读书会的条件非常好,年轻的学者是未来可以期许的学术力量。马亚中教授则认为不仅要把文本事实摆出来、现象列举出来,还要引向深人。最后,刘跃进研究员总结发言,指出六位学者论文的不足之处,要求大家在学风和文风方面,要虚心向前辈学者学习,建立一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文风。 (《复旦学报》编辑部罗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