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馆概况 >> 发展现状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由长江路校区图书馆(总馆)和交通路校区图书馆(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米,阅览座位5100余个。图书馆下设综合部、资源建设与数字化部、信息服务与技术保障部、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部、书刊借阅部及分馆服务部等6个部门,集借阅、查询、研修、学术交流及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经多年发展,业已形成开放式、综合性、个性化、多功能、大流通的现代化服务格局。图书馆下设读者协会、红楼梦学会两个学生社团。人员组成方面,现有工作人员59人(另有10名合同制人员),其中博士4人、硕士26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8人。

长期以来,图书馆坚持“有系统地收藏教学参考文献、有重点地收藏学术研究文献、有选择地收藏课外阅读文献、慎重收藏具有潜在价值文献、积极收藏本土文化抢救性文献”馆藏原则,确定“周恩来研究、运河及漕运文化研究、淮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文献为特色馆藏方向,“古代方志、民国时期(研究)资料、大型图书馆藏珍稀文献复制本”等方面的文献为重点馆藏方向。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建成馆藏丰富、结构合理、服务一流的地方高校图书馆。

立足特色,围绕需求,积极推进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数据资源中心建设。现有馆藏纸本文献74.5万余种222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3756种20425册/件(含拓片480余种、1800余幅,有11部古籍入选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2018年图书馆入选“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图书馆在优化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现有中外文数据库35个,电子图书195万余册,电子期刊7万余种,电子学位论文881万余册。自建《周恩来研究专题数据库》《馆藏图书电子版数据库》《淮安市文史资料数据库》《运河与漕运研究数据库》等多个全文特色数据库。建有标准化中心机房,配置服务器18台,存储容量280TB,5G无线信号专用通道覆盖馆区。文献编目工作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颁发的“CALIS联合目录中文数据库建设先进单位”、“CALIS联合目录馆藏数据建设先进单位”、“CALIS联合目录优秀中文认证编目员”等荣誉称号。

围绕中心工作,铆定核心任务,深化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支持工作,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建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与情报研究中心”2个校级服务平台,2021年6月,被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2023年11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开展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学科服务、专利检索、专利信息分析等深层次知识服务,面向全校读者开展各类资源使用培训,支撑读者学习、教学与科研需求。

深化“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全方位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开通全类型、全空间、全时间、全覆盖的学术资源利用通道,实现校区间通借通还、借阅一体、电子资源7ⅹ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不断探索并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提高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配有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朗读亭、电子书借阅机、分散式检索机等供读者自助使用。

依托特色馆藏,着力文化育人,赋能文化传承。建有淮安市首家专业古籍修复室。精心打造“读书节”、“优质服务月”、“国华抄书社”等校内文化品牌。以品牌活动为契机,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与育人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充分落实和体现学校“以周恩来精神育人”办学特色,先后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领读图书馆”和“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在新的发展时期,图书馆将继续秉持 “敬业尽职书山引路,厚德树人学海导航”的服务理念,围绕学校高水平区域师范大学建设目标,立足学校学科发展实际,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全面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等工作,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全校的知识资源中心、信息支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