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综述
学术信息
2014年10月24-26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六十余篇。大会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李剑国教授主持,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宁宗一教授、鲁德才教授、《文学遗产》竺青副主编分别致辞。与会学者就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与思路、小说观念与文体、小说版本、小说理论批评、域外有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人探讨与交流。其中,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刘勇强教授、潘建国教授、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孟昭连教授等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与新思路。近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渐受重视,也是这次论坛的关注热点之一,出现了一些力作。北京大学刘勇强教授认为,“互文性”对透视文本的传承性及由此形成的叙事特征有启发意义。他的论文以话本小说为例论析了话本小说的互文性,指出“互文性”可成为把握话本小说的某些文本特点,阐释其叙事策略的一个新角度。借镜叙事学理论展开古代小说研究也是本次论坛的讨论热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提出意图叙事理论的设想,并分析了意图叙事理论与行为叙事、人物分析及主题分析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文学遗产》编辑部石雷副编审的论文追溯《隋史遗文》的成书及成书后的演变过程,通过勘察同类题材小说叙事模式、演义中心等的变化轨迹,进而考察一个特殊时期文人政治、文化心态的生态特征,表现出敏锐的文化观察力。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借由“弼马温”再考辨,做了一个很好的文本细读的示范。论文从一个看似很小的话题切人,引发出《西游记》成书过程以及题旨解读的大问题,并以扎实的材料为依据,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评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的新著《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指出其从思想文化背景解读文本的优长之处,同时就该方法使用的限度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夏薇副研究员从绘画史的角度推衍开来,论及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绘画阐释中的问题,从而对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做了尝试。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文体研究。文体以及相应的文类观念是近年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对这一类问题也有较多关注。如北京大学潘建国教授介绍了明刊本《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的文体价值,并对“五鼠闹东京”的故事流变加以梳理考察,由此展开古代俗文学发展规律及不同叙事文体特质差异的思考。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认为,媒介擅递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与演变的重要动因与强劲推力之一,且使小说文体的变化呈现出复杂态势。南开大学冯大建副教授考察了世德堂本《西游记》中的诗赞韵文,认为对这类特殊文本形态的探讨,有助于明晰世本成书过程,亦有助于深人理解这部小说所蕴涵的创作观念和文体观念。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指出,应从动态角度切人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渊源和生成原理。云南大学李道和教授借用古代诗赋术语“大言”、“小言”,讨论了小说流变及相关文学、文化现象。南开大学孟昭连教授通过考释“舌耕”本义,指出《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列并非口头作品,而是文人创作的案头读物。
中国古代小说文献与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介绍了日本东京所见两部《红楼梦》刻本情况,认为其为进一步探寻《红楼梦》木刻本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版本资料。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则介绍了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近影印出版的《石头记》“庚寅”抄本的情况。南京师范大学陆林教授辑录其新发现的金圣叹佚作,并补人“语录”一类,为金圣叹研究进一步充实了文献基础。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讨论了评点本身所具有的叙事功能,进而提出小说史叙述模式的设置应以故事的意义生成的历史为依据。
域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对国外首部《金瓶梅》全译本加布伦兹德译本作了介绍,澄清了《金瓶梅》在欧洲翻译、流传中的一些误解。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教授介绍了日译本《绘本通俗三国志》,认为此版本对于《三国志演义》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聚宝副教授介绍了蒙古国所藏明清小说蒙译本研究概况,并揭示其学术价值。此外,上海师范大学宋丽娟副教授还讨论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与西洋小说中译的比较,指出中西文学交流存在
双向性和不平衡性。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各研究论题展开了十分认真的讨论,畅所欲言,时有争辩进发的火花,彰显出中青年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活跃的学术热情。与会专家还纷纷对《文学遗产》长期以来扶持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贡献,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之情。
(南开大学文学院 任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