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问题探讨

2015年11月10日 00:00  点击:[]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问题探讨

 赵丽娟

 [摘要]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的弱化 ,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警惕。从表现上来看 ,当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弱化表现在汉字书写水平落后,网络语言大行其道,以及文学作品向市场献媚等几个方面。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全民英语的教育方式,另一个是国学教育的缺少。而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的弱化,又引起了广泛的问题。概括起来讲,汉语言文化的弱化,导致了语言用词的不规范,文学氛围的浮躁,文化建设的粗糙,以及国民素质的降低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汉语言 ;弱化 ;问题

一、前言

应该说,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正在弱化,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然而,笔者在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的时候,却并没有太多的论文。 汉语言本身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古老也最为有意蕴的语言之一。 自甲骨文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近万年的演化和发展。 汉语言当中所包含着的丰富的文化意蕴。 而且,汉字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传承了最深邃的文化精髓。 每一个汉语言都是一个符号,都凝聚了无上的智慧。 自先秦诸子百家以来,各个时代的大儒的思想皆由汉语言所承载。 只是发展到了而今时代,风气陡转,国人再也不注重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了。 各种网络语言大行其道,成为了至为流行的语言,而且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国人几乎都不记得汉字是如何书写的了。 再加之普通话的推广,繁体字的简化运动,使得一些生僻字正快速的自大众视野中淡去。 而且,早几年,由于加入世贸组织的缘故, 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英语的学习成为了教育事业中强制性的业务,而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强化,则似乎显得并不重要。 而且我国的语言教育又多少带着一些应试的意味,而忽视了国学的教育。 这便进一步的弱化了当代社会的汉语言文化。 而汉语言文化的弱化,又影响到了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甚至使得国民素质有所降低。 同时,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弱化的另外一个表现特征便是,许多文学作品正日益的庸俗化和市场化。 文学作品应该代表着的是时代最先进的语言文学,对时代,对社会,都应当拥有文化引领意义。 很难想象,在当今的时代,还能够再出现像曹雪芹、吴承恩那样的文化大师,真的已经很难了。

二、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表现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问题, 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 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渐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笔者阅读了国内众多学者对此问题地看法,并整理出了我国汉语言文化弱化的表现。 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包括:汉字书写水平落后、网络语言大行其道、文学作品向市场的献媚。

(一)汉字书写水平落后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在上海开考,考题一共 130 道,结果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汉字书写全部正确。 同时,多家媒体都已经对国人汉字书写水平弱化的问题进行了报道。 尤其是近年来,多家省级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针对国人汉字书写水平落后的现状,发起了多个活动,包括“成语英雄”“汉字英雄”等。 这些栏目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此也可以作为一个印证,便证明了国人汉字书写的淡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了。

(二)网络语言大行其道

网络语言大行其道,是国内汉字书写水平弱化的另外一种表现。 也不知自何时开始,网络上的语言背离了传统了语言风格,发展出了一套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术语。 而网络语言似乎是为了刻意挑战传统的语言文化而发展起来的。用传统的语言文化的观点来看,网络语言文化当中,充斥了各种各样的错别字。 而更糟糕的是,众多的网民却已经习惯和默认了网络语言。 这种离经叛道的语言风格,甚至成为了许多网民趋之若鹜的东西。 网络语言的大行其道,必然拉低社会的整体的汉语言文化。

(三)文学作品向市场献媚。

文学作品在创作质量的下滑,是汉语言文化弱化的重大表现形式。 且不说网络小说、网络文学的兴起,就单单主流文学,如今在社会的地位也显得极其尴尬。 很难再出现经典的、传世的文学作品了。 老一辈文学家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乡土作品, 这种作品与当今现代社会发展的总基调并不相吻合,很难引发年轻一代的共鸣。 到是有一批青年作家,关注时代,在婚姻和心理以及生活方面,写出了一些不错的小说。 但这些小说很难称的上是大家之作。 而且由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作家的生活待遇相对较低。 这便使得一大批作家都选择向市场献媚。 作家不在意讲真情、说真话为主要追求,不再以提升自身的素质,不再以文字表达的精进为主要目标。 他们的作品缺乏哲学意义和生命体验。 这并不是作家本身的错误,而只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汉语言文化弱化的表现,而并不是汉语言文化弱化的缘由。

三、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原因

汉语言文化的弱化是这个时代经济化大发展的衍生特征,就表面来看,汉语言文化的弱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全民英语的教育政策,国学教育的缺失,已经全国的浮躁心态。

(一)全民英语的教育政策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依赖, 英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似乎成了高级知识分子们必备的技能,成为了最基础的本领。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中国的儿童便要逼迫学习英语。 中国的商人绝大多数都需要同国外人打交通。 中国的官员离不开英语。 英语成为了进入中国上层社会的最基本地装备。 甚至早几年,李阳疯狂英语能够火遍全中国,影响全世界。 而英语培训学校新东方也红遍了大江南北。 众所周知,我国在硕士生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英语部分。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对于英语的姿态实在是过于重视了。 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汉语言相对弱化,便算是正常的现象了。

(二)国学教育的缺失

国学, 本身是我国最为重要也最为宝贵的财富。 国学之中有先哲思想,有古贤的智慧。 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给予国学足够的重视。 国学是汉语言文化最重要的凝聚,也是学习汉语言文化最重要途径。 既包括诗词歌赋,又包括古史典籍。 国学当中包含了所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根本,也是无数代中华子孙智慧的结晶。 其中之精妙,可谓是璀璨无垠。 然而,我国语文教育并没有将国学教育摆到一个它应当要摆放的位置。 及时近些年在教育系统当中强化了国学教育的地位,然而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国学的地位依然还是不够。 在小学教育当中的国学,形式重于实际,这依然还是表明了相关教育的缺位。 所以,我国的教育体系对于国学的要求,与本身所应当要承担的责任,相差甚远。 连教育体系都不重视国学的地位,汉语言文化又焉能不弱化?

3)全民的浮躁心态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步上了快车道。 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人们对精神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经济的腾飞,使得社会日益的浮躁。 全社会进入到了快餐式娱乐和快餐式的消费的时代。 对精神需求也只是浅层次的、浮躁的需求。 甚至是象牙塔内的本应至高无上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成为了名利场,很难静下来做学问。我国传统文化便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全社会都在努力的追求着金钱,又哪还有心思学习汉语言呢?

四、汉语言文化弱化后产生的问题

汉语言文化是国人的精神支柱, 是生命的源流。 汉语言文化弱化了之后,自然会产生种种问题。 概括起来,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学氛围的浮躁、文化建设的粗糙、国民素质的降低。

1)文学氛围的浮躁

汉语言文化弱化了之后,使得整体的文学氛围愈加的浮躁。 古人写文讲究推敲字句,即便巴金等人写文章时,也常常需要对某些字眼进行考证。 然而,随着汉语言文化的整体弱化,文学也成了一种速食品。 贾平凹写《废都》,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不是太快了些吗? 一些家长理短,实在时降低了小说本身应当所具备的深刻。 现在的一些流行诗词,说起来也是诗词的发展,可是其中的意蕴又怎么能够同古时的诗词歌赋相提并论呢? 多是一些拾人牙慧之作。 文学氛围的浮躁,是汉语言文化弱化之后的必然结局。 我国现阶段的许多小说,虽然读起来很精彩,但并不能经得起推敲。 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方面,完全不够精致。

2)文化建设的粗糙

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学。 具体来讲, 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影视文化,文学,艺术,报纸杂志,书籍等。 就拿其中的影视作品来讲,我们生产的电视剧大多没有什么新意。 虽然文化事业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上, 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建设过程还是相对停滞。 并且,是带着很大的国家意志的主导性质。 在文化方面的垄断还没有被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便不可能进行自由的伸展。 而且由于是带着国家意志,由国家主导,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便稍微有些远离社会和大众。 比如反复播出的各种抗日战争片,有利于民族凝聚,但是其中的语言和艺术,往往比较粗糙。 民族的归属和凝聚力应当要通过汉语言文化来打造,通过此,才能够使得文化繁荣、健康而又具备新意。 一切的文化,终归还是要回到语言上来。

3)国民素质的降低

各种社会问题都相继暴露了出来。 当然, 种种社会问题自然都有着其深层次的缘故。 但是,必须得承认的是,汉语言文化弱化是其中的一项原因。 由于汉语言当中所承载着的是民族的思想精神,忠孝礼仪廉耻。 是厚德载物的精神。 汉语言文化弱化了之后,便会使得社会上的整体精神降低,便会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的下滑。 学者早就已经达成了共识,汉语言文化是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正统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便是使得社会整体产生无措感和无依感。 社会缺乏了信仰,一切朝着金钱看。 唯利是图,国民素质难免不降低。

五、结语

汉语言文化的弱化, 已经成为了社会现象。 汉语言是民族之根,是社会的起源。 发扬汉语言文化,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拥有重大意义。 应当要不遗余力,想尽一切办法,强化汉语言文化的学习。

 

《语文建设》 20156):83-84.

上一条:冷战、南来文人与现代中国文学——以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师资为讨论对象 下一条:对话时代的中国文学 ——论新世纪中国文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