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者与明清小说研究
徐永斌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摘 要 江苏省是我国研究明清小说的重镇,江苏省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对明清小说研究作出了不少贡献,如在中国小说书目文献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话本与拟话本研究、晚清小说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如施耐庵与《水浒传》研究、《三国演义》研究、《金瓶梅》研究、《西游记》研究、《儒林外史》研究及众多的非名著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令国内外学界瞩目的成绩。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学术界,为广大研究者所称誉。
关键词 江苏学者 明清小说研究 重镇 丰硕成果 影响
江苏省是我国研究明清小说的重镇,从中国小说研究的总体水平而言,江苏省内的明清小说研究曾经或仍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从具体的研究领域说,在许多领域也都曾经或仍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从宏观方面讲,在中国小说书目文献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话本与拟话本研究、晚清小说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方面讲,则施耐庵与《水浒传》研究、《三国演义》研究、《金瓶梅》研究、《西游记》研究、《儒林外史》研究及众多的非名著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令国内外学界瞩目的成绩:出版了一批学术质量高、具有巨大影响的专著、编著;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含金量高的学术论文、整理校注了一批有价值的小说文献文本。下面我们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一、小说文献研究
在小说文献研究方面,江苏的学者经过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团结全国明清小说研究界一百余位专家学者,由欧阳健、萧相恺两位先生担任执行编纂,编成了大型学术著作《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并于1990年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全书著录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l164种,凡三百四十万言,匡正和增补了孙楷第、阿英等权威学者著作的诸多缺失。此书发行以后,国内外十余家媒体做了报导,发表了评论,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巨大工程”、“学术界的一项重大成果”,备受学界同仁的赞誉。迄于今,仍然是广大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后来此书又被译成韩文,由韩国蔚山大学出版部出版,译作全五卷五册,于1999年12月出齐。
此外,还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编著。如周钧韬先生任主编、王长友先生任副主编的《中国通俗小说家评传》,萧相恺先生主编的《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等等。
2.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资料和辞书,比如:陈美林先生主编的《儒林外史辞典》及编著的《新批〈儒林外史〉》,谈凤梁先生主持编写的《历代文言小说鉴赏辞典》,周钧韬、欧阳健、萧相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周钧韬先生主编的《金瓶梅素材来源》、《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 1949)》,蔡铁鹰先生的《西游记研究资料》,苗怀明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等。
3.整理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小说文本文献,比如:欧阳健、萧相恺先生整理考校的《宋元话本小说集》,萧相恺先生校点的《宛如约》,萧相恺和欧阳健先生校注的《隋史遗文》,张蕊青和王同书先生校点的《吴三桂演义》等;另外萧相恺先生又整理出版了《说经话本集》、《幻缘奇遇小说》(署秋山、禾水)、《别本二刻拍案惊奇》、《宜春香质》、《弁而钗》、《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一百回等等,李灵年先生则有《水浒传》校注(合作)、《儒林外史》校注(合作)、《锺伯敬批评三国志》校点(合作)、大型弹词《子虚记》校点(合作),陈美林有校点本《儒林外史》。陆林先生长期从事古典小说整理研究,主编《清代笔记小说类编》、《笔记小说名著精刊》等,校点《青泥莲花记》、《舌华录》、《明语林》、《道听途说》、《红楼梦》(合作)、《太平天国演义》等。他于近期整理校点了《金圣叹全集》,为金圣叹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乔光辉先生的《瞿佑全集校注》,冯保善先生的《〈今古奇观〉校注》、《西游记》校点(署名霍嘉)、《〈儒林外史〉校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校点,苗怀明先生的《红楼梦》校点本等也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小说史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用力最勤且成果颇丰的是萧相恺先生。他在这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论文,比如:《对才子佳人小说问题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1988年第2期),《中国小说的近代化——试论古近代小说史的分界》(《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1期),《〈宋元小说简史〉中几个问题的补充考论》(《明清小说研究》 1993年第4期),《通俗小说起源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证》(《复旦大学学报》 1994年第5期),《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明清小说研究》 2000年第3期),《〈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序:文化的·民间的·传说的——中国文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兼论文言小说观念的历史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从〈金瓶梅〉到〈姑妄言〉〈红楼梦〉——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座》,(《在现代文学馆听讲座:点评金瓶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9月)等等,还出版《宋元小说史》、《世情小说史》(笔名向楷)、《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论》(与张虹合作)等数部有学术价值的小说史专著。此外,赵兴勤先生从小说伦理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外,还出版了《古代小说与伦理》、《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等多部著作;欧阳健先生著有《古代小说与历史》、《古代小说版本漫话》、《古代小说作家漫话》、《古代小说禁书漫话》、《两汉系列小说》、《晚清小说简史》等;萧兵先生著有《古代小说与神话》;颜景常先生著有《古代小说与方言》;陈美林先生的《章回小说史》(合作);郑云波、吴敢先生合著的《中国古代小说》等。另外,徐永斌还发表了《论中国古代累积型集体创作长篇小说之基本特征》(《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三、名著研究
1.《水浒传》研究
刘冬先生可以说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最早提出揭开施耐庵之谜的专家,也是20世纪50年代用力最勤、探索最力,并从根本上推动和指导了这一工作的专家。他于1952年撰写了《施耐庵与〈水浒传〉》,提供了施耐庵墓和祠堂、《兴化县续志》载《施耐庵墓志》与《施耐庵传》等材料,为施耐庵的生平勾勒出一个轮廓,并引出了苏北文联丁正华、苏丛麟的《调查报告》,进而引出了文化部组织调查组,派聂绀弩、徐放等赴苏北兴化、大丰等地进行调查,由此产生了一批研究《水浒》及其作者的文章和专著,形成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施耐庵、《水浒传》的研究热潮。南京大学陈中凡先生的《试论〈水浒传〉的著者及其创作时代》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争论在全国展开。 1980年,刘冬先生的《施耐庵生平探考》发表;1982年4月间,刘冬先生主持召开了全国部分《水浒》研究工作者(参加者张志岳、朱一玄、范宁、刘操南、何满子、刘冬、张啸虎、袁世硕、李灵年、王俊年、卢兴基、张惠仁、章培恒、王立兴、马蹄疾、欧阳健凡十六人)对兴化、大丰新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等参加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座谈会”,施耐庵著《水浒》这一问题,获得了几乎所有与会专家的肯定,会后何满子、章培恒、袁世硕等先生,各自撰文,发表了肯定意见。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次《水浒》研究高潮后,又在全国掀起了一个更大也更持久的《水浒》施耐庵研究热潮。于是引来了“首都施耐庵文物史料问题座谈会”的召开,海内外报纸、电台对此作了大量的报导,数以百计的研究文章和一批专著得以面世。在此基础上,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施耐庵研究》一书,这部书至今仍为施耐庵与《水浒传》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水浒传》的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欧阳健和萧相恺两位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一起提出了“水浒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并合作出版了《水浒研究新议》一书,在学术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另外王同书先生也撰写了一系列论文,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施耐庵之谜新解》(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一书中。其后,欧阳健先生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水浒传》的文章,如《〈京本忠义传〉评价商兑》(《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2期)、《论〈水浒〉主题研究的多元融合》(《明清小说研究》第6辑)等;萧相恺先生还发表了《百回本〈水浒〉后半部思想价值之我见》(《明清小说研究》第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龚开资料辑录》(《明清小说研究》第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顾启先生于1987年发表了引起学界反响的《施耐庵·刘亮·冒致中——关于〈水浒〉作者的探索与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从鲁渊、刘亮生平和〈耐庵遗曲〉论〈施耐庵墓志〉的可信性》(《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文章;李泉先生于1992年出版了《施耐庵与水浒传》一书;萧相恺先生又与苗怀明先生合作,发表《〈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辨证——与石昌渝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水浒〉成书于嘉靖说再辨证——石昌渝先生〈答客难〉评议》(《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在学术界也产生了颇大的反响。可以说,江苏省的《水浒传》研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2.《三国演义》研究
关于《三国演义》研究,不能不题周邨先生。他于1980年发表了《〈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 1980年第3期)论文,就江夏汤宾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提出了三条论据,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宋代。这篇论文虽不为学界大多数人认可,但引发了一次讨论,无疑推动了《三国演义》的研究。此外,欧阳健先生的《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载《三国演义研究集》)、《〈三国演义〉“忠义”问题新说》(《三国演义论文集》),陈辽先生的《罗贯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论“全景军事文学”〈三国演义〉》(载《三国演义研究集》),萧相恺先生的《〈三国演义〉毛评的出发点和基本倾向》(《〈三国演义〉学刊》第1集,1985年6月),王长友先生的《再说〈三国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学海》1994年第3期)、《周曰校本十大增文考辩——明版〈三国志演义〉珍本探秘》(台湾《小说与戏剧》杂志1991年第3期)等等也都是颇具分量的论文。陈辽先生还出版了《三国演义谋略三十种》、《三国演义36计》等著作。
3.《西游记》研究
《西游记》的作者是淮安人吴承恩,这一方面的研究,江苏的领军人物是吴圣昔先生。他不仅撰写了一系列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还出版了颇有影响的专著《西游新解》、《西游记新证》等。蔡铁鹰先生的《西游记的诞生》、《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也是颇有影响的论著;刘怀玉先生的《吴承恩诗文集笺校》、《吴承恩论稿》则是有影响的关于《西游记》作者的研究著作。此外萧相恺先生也发表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探源》(《贵州文史丛刊》 1983年第2期)、《〈西游记〉宗教文化的随意性》(《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等论文,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西游记》、《西游记导读》等;苗怀明先生则著有《梦断灵山:妙语说西游》,冯保善先生著有《话说唐僧》。
4.《金瓶梅》研究
在《金瓶梅》研究方面,江苏也取得了不小成绩。 20世纪80年代后期,周钧韬先生发表过一系列论文,对《金瓶梅》的成书、版本等进行考证,比如:《〈金瓶梅〉是王世贞及其门人的联合创作》(《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金瓶梅〉溯源与考证》、《〈金瓶梅〉溯源与考证续》(《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1989年第1期)等。周钧韬还出版了一些专著,如《金瓶梅新探》、《金瓶梅探谜与艺术赏析》等,在“金”学界颇有影响。在《金瓶梅》研究方面用力最勤的当属吴敢先生,他对张竹坡的家世、生平及《金瓶梅》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出版了《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张竹坡与金瓶梅》、《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等专著,他还曾筹备、主持召开了数次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学刊《金瓶梅研究》数辑,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推进《金瓶梅》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周钧韬、吴敢两位先生之外,陈辽先生也有这方面的论文,如《金瓶梅成书三阶段说》(《东岳论丛》 1989年第4期),萧相恺先生则有《关于〈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 1995年第3期),陈桂声先生著有《金瓶梅人物世界探论》等。
5.《儒林外史》研究
江苏的《儒林外史》研究,用力最勤,成果最富的是陈美林先生。他除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儒林外史》的数以十计的论文,如《吴敬梓身世三考》(《南京师院学报》1977年第3期)、《吴敬梓和释道异端》(《文史哲》1981年第5期)、《论儒林外史人物进退场》(《文学遗产》 1984年第1期)、《试论吴敬梓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文学遗产》 1985年第1期)等等,还出版过《吴敬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吴敬梓评传》、《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等专著,尤其是他于2006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敬梓研究》(上中下)三卷本,是陈先生几十年来潜心研究吴敬梓的集大成之作,引起学界同仁的广泛赞誉。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儒林外史》,江苏的其他学者,也有不少文章发表,比如萧相恺先生的《抨击日下世风、探索士子人格建构的书——也谈〈儒林外史〉的主题》(《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4期),欧阳健先生的《试沦〈儒林外史〉“善善恶恶”的整体构成》(《青海社会科学》 1985年第5期)、《史外之史,传外之传——从小说和历史的关系看〈儒林外史〉的真义》(《河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等也都有一定的影响。
6.《红楼梦》研究
关于《红楼梦》研究,首先要提到的是吴新雷、黄进德两位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比如黄进德的《曹雪芹家败落原因新探》、《再论曹雪芹家被抄的原因》等,又合作出版了《曹雪芹江南家世考》;吴新雷著有《曹雪芹》一书。再次要提及的是90年代初《明清小说研究》开展的《红楼梦》版本的大讨论:首先是欧阳健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比如《〈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说辨疑———兼论脂砚斋出于刘铨福之伪托》(《复旦学报》1991年第5期)、《重评胡适的〈红楼梦〉版本考证》(《书目季刊》 22卷2期)、《脂本辨证》(《贵州大学学报》 1992年第1期)、《脂斋辨考》(《求是学刊》1992年第1期)等,论证出现在1927年以后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是《红楼梦》的原本,而是后出的伪本,在红学界产生震动效应。由此《明清小说研究》刊发了一批《红楼梦》研究论文,对此开展讨论。尽管欧阳健先生的研究成果未能获得传统红学界的广泛认可,但他的研究成果以及《明清小说研究》开展的讨论,有力推动了《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此外,还有严中先生的《红楼梦里史侯家》(与周汝昌合作)、《江宁织造与曹家》等,王永健先生的《程高本是〈红楼梦〉和“红学”的功臣》(《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红楼梦〉与〈姑妄言〉》(《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等也颇有学术价值。此外,苗怀明先生对《红楼梦》学术史的研究也值得重视,比如,他的《青史凭谁定是非———从学术史角度对1954年批判俞平伯运动的重新考察》(《明清小说研究》 2004年第1期)、《曹雪芹佚诗公案始末》(《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2期)等。主编《寻梦金陵话红楼》。
7.《聊斋志异》研究
《聊斋志异》研究虽不是江苏明清小说研究方面的强项,但也有不少论文和专著出版,尤其是李灵年先生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收入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古代小说评介丛书”)、《聊斋学》(合撰);王同书先生的《聊斋纵横》、《聊斋谈美》;吴九成先生的《聊斋美学》等更值得一提。吴九成先生的论文《“正文体”试解》(《蒲松龄研究》 2009年第2期)、《“意到,情到,味到”——— 《聊斋》翻译琐谈》(《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4期)等也颇有新意。
四、话本、拟话本研究
【获取全文】《明清小说研究》2011(2):27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