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与知味:论《文心雕龙》的知音批评模式
陶 礼 天
摘 要:“知音批评”模式,是构成《文心雕龙》批评范式的四大模式之一。通过“知音”语义分析,可知其内涵既具有直觉的、感性的特点,又具有分析的、理性的特点。检讨“知音”故事的文献材料和思想背景,发现已有的代表性研究论著,严重忽略了《吕氏春秋》记载这个故事是嵌入在一个“知味”故事框架之中的意义。《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不但“善听音”,而且他还有一套理论,其基本观点与《荀子》中的《乐论》篇和《礼记》中的《乐记》篇等儒家音乐思想是一致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总结出的“六观”论,是与《礼记·乐记》以及嵇康《声无哀乐论》等这样的音乐理论文本分不开的,因为这些音乐理论文本才有对如何“知乐”的具体分析。刘勰《文心雕龙》不仅采用“知音”这个概念来作为讨论文学批评具有重视直觉审美体验的内涵,而且是体现了与“六观”方法融会相洽的“知味”批评方法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了“六观”论这样的具有客观性的文本细部批评意蕴,也包括重视作品之美“味”的整体性体验与品评的批评理念,这种批评
精神和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知味;文学批评
一、引 言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范式,笔者认为主要由经典批评、文体批评、才性批评与知音批评这四大模式构成①,本文为这一专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对“文学批评”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这里略作说明。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开篇的“导论”中说:“一般似乎都认为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虽然有时也分成三部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后者的分法中,‘文学批评’事实上是指实际批评;这种分类至今仍未获得普遍采纳,而许多作者仍然使用‘文学批评’一词以包括理论探讨与实际批评这两者。”并加两条注释说明“三分法”见于韦勒克与沃伦的《文学理论》,又说:“韦勒克本人承认曾在更广的意义上使用‘criticism’一词包括文学理论”,又指出赫施(E.D.Hirsch.Jr)将“criticism”限于评价,以与“解释”对照区别②。美国 M.H.艾布拉姆斯所著《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关于“文学批评”词条解释说:“文学批评是有关解释、分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一种研讨。”③本文所说的“文学批评”,是作为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相对而言的“文学批评”,与上述 M.H.艾布拉姆斯的解释较为一致。事实上,文学批评是与文学理论、文学史论密不可分的,所以英文literary criticism,有时包括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意义,中国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所说的“文学批评”就是这个内涵。
在此,笔者讨论《文心雕龙》文学批评范式,坚持上述“文学批评”立场,通论《文心雕龙》全书,将其史、论、评三者结合起来讨论问题①。笔者认为《文心雕龙》文学批评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各有所侧重,相互之间又构成一种整体,这种整体性内涵,笔者借用“范式”来表示,即:(一)经典批评模式——是从“文学”的立场出发总结出儒家经典著作的特点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首先集中表述于“文之枢纽”的前五篇,并作为思想原则贯彻于全书中,尤其是在“论文叙笔”这种具有“文学史论”意义的诸篇中,也是选择优秀的典范作品来总结写作规范等问题。(二)文体批评模式——是从文学的发展历史出发去总结某类经典作品的文体特点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也是经典批评的具体体现和具体实践,这主要集中表述于“论文叙笔”的二十篇文体论之中。(三)才性批评模式——是把关于作家的才能和性格、性情之间的关系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其有关作家及其创作过程(“剖情析采”部分)的论述中,实际也是贯彻全书的。(四)知音批评模式,主要体现为《文心雕龙》从创作和鉴赏角度对作品本身的一种“文本”分析。每一种批评模式中又系统地包括一系列具体的原则和方法,而这些“模式”共同形成《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整体“范式”,代表了中国六朝时期文学研究水平和理论思辨高度,而且涵盖了前人运用过的主要批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刘勰《文心雕龙》的知音批评模式,刘勰《文心雕龙》的经典批评模式、文体批评模式、才性批评模式之研究,已另作单篇论文发表。
二、“知音批评”研究之检讨
【获取全文】文史哲·2015年第5期:65-76.
作者简介:陶礼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