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从古代汉语比证说到本科研究性学习

2015年11月10日 00:00  点击:[]

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从古代汉语比证说到本科研究性学习

 范新干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在研究中学习和在学习中研究,二者融于一体,必能产生研 -学互动效应。从古代汉语的比证方面切入,结合本科教育的有关情况来看,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学生增进知识和提高能力,宜于用作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工作范式之一。

关键词:古代汉语比证; -学互动; 本科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和在学习中研究,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运作,必能使研究、学习产生互动效应。本文拟从古代汉语的比证方面切入,结合本科教育的有关情况对这个议题展开简要考论。古代汉语的比证,包括外证和内证,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1 外证述略

古代汉语之外的许多方面,都可用于古代汉语的外证,这里仅就外语、现代汉语方言和汉语亲属语言几个方面切入。与外语的比证,试以二事为例。先说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其”与英语的比证。上古汉语文献以及后世典范文言作品里,“其”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是充当定语,具体情况比较复杂: 或表单数、或表复数,或表阴性、或表阳性、或表中性,与英语第三人称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系统相当———具体言语作品中的“其”,与之相应的英语,或为 his、或为 her、或为 its、或为 their。比证的结果是: 一词而与四词相应,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英语则有。缺乏形态变化是“其”字兼职繁多的重要原因,由此而理解汉语多词共用一形的兼职现象,认识水平也就能够由“知其然”的表层而进入“知其所以然”的深层了。

次说古代汉语破读现象与德语相关情况的比证。先从实例说起:妻,一音七稽切———今音 qī,男子的配偶,名词;一音七计切———今音 qì,以女妻人,动词。后者即是破读现象,通过变音别义的方式而构成新词,印欧语系里,不少语言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试看德语的例子:

überlaufen 溢出 ; 投敌 überlaufen 纠缠 ; 侵袭

前者重音在 ü,后者重音在 au,义随音异,构成不同的词。与“妻1、妻2相比,同属变音构词范畴,其区别在于,一是改变音强区别意义,一是改变音高而区别意义。两相比证,触类而旁通,便于透过方块汉字的局限,更深入地领会古代汉语破读现象的内蕴。

与现代汉语方言及汉语亲属语言的比证,试以下列情况为例:

武汉方言母moηmoηmoη

瑶语标敏方言鸭antshandjan

温州方言赞tsatshasa

苗语湘西方语断tethene

古代汉语里,“母模谋”和“漆鸭滴”,分别为阴声韵和入声韵,“赞餐伞”和“断炭软”都是阳声韵,前二者分别在武汉方言[1( p10230202)和瑶语标敏方言[2( p484137265)里变成了阳声韵; 后二者则分别在温州方言[1( p230231)和苗语湘西方言[2( p483475445)里变成了阴声韵。汉语史上阴阳 淀,于 一端[3( p111 112)

2 内证述略

内证指的是古代汉语范围之内的比证,这里择要而论列。先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方面切入。例如:

( 1) 聼狱治政。《墨子·非命下》

( 2) 乃从狱中上书。《史记·邹阳列传》

“狱( 1) ”意为“官司、案件”,“狱 ( 2) ”意 为“监狱”,二者意义相关,以常识而知,前者为本义,后者为引申义。词义发展方面的规律及其历史线索,由此可见一端。

比证当中常会遇到一些新、旧形式并存的现象。试看例子:

( 3)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 4) 诛戮暴客者。《周礼·秋官·讶士》“诛

( 1) ”意为“谴责”,“诛( 2) ”意为“杀戮”。根据“诛”字从言、朱声的形体结构而知,

“诛( 1) ”用的是本义,“诛( 2) ”则是引申义,二者并存于同一部文献之中。

( 5) 却看妻子愁何在?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 6) 结发为妻子。杜甫《新婚别》“妻

( 1 ) ”意 为“妻 ”———短 语,“妻

( 2) ”意为“男性的配偶”———单词。前者为源后者为流,二者并存于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之中。

新旧并存现象还见于语音方面。举例来说,西晋时代,全浊上声之字,有的与非全浊上声为韵,有的与去声为韵; 有的兼押上、去两声,而且这种两押现象竟可出于同一作家之手———新旧质要素不单并存于同一时代而且并存于同一个作者的作品。

这类并存现象,给演变线索的辨析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通过综合辨正,才可透过表象廓清真诠。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类情况也未尝不是好事。通过种种复杂情况的考察,往往可以增进认识,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诛( 1) ”与“诛( 2) ”、“妻子( 1) ”与“妻子( 2) ”的并存,浊上兼押上、去两声的并存,这些事实说明,语言的新质要素产生以后,旧质要素仍然存在,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犊与牛一样的相容关系[4( p572),语言演变中旧质要素发展的特点和变化的模式,于此可见一端; 某些浊上字只与上声字为韵、某些浊上字只与去声字为韵,这种分立现象说明,音变条件相同的字,它们在发生音变的过程中,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先有后的,语音演变的离散性,于此可见一端[5( p248 268)

多义之词在语句中的具体意义,也可以通过比证而辨定。例如:

( 7)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是非天下之良宝也”的“是”,有人认为属于判断动词,有的人则认为是指示代词。单纯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难以定夺高下;比照上文的“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则可断定这个“是”字,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

( 8) 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吕氏春秋·察名篇》

“东”的基本义为“东方”,因为中原以东的民族叫做“夷”,因此“东”又可以用来指称“夷”。“东”在这里用的是“东方”义还是“夷”义? 观于“古今之法”句,其中的“古今”,是反义词并列而成的短语,联系古人的表述体例来看,与“古今”为对文关系的“东夏”也应该是反义词并列而成的短语。据此而知,“东夏”的“东”用的是“夷”义[6( p167)          

联系谓语部分进一步比证,“言异”是承“东夏”句而发议论,“东夏”若是偏正短语,则无所谓“言异”; 只有用作联合短语,才有“言异”问题可议。由此进而可知,“东夏”的“东”应是“夷”的意思。

3 简短的结论

上述各类比证,既是在研究中学习,同时也是在学习中研究,两种方式已经融为一体,研究和学习,二者在水乳交融之中相互促进,相得而益彰。这种“研 学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让为学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自主理念; 能够让他们从运用已知知识生成新知识、研究相关问题的活动中领悟方法提高能力。知识、方法、能力的获得,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获取。自主理念和方法、能力,是主动获取的根本保证,对于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深化和知识的运用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 学互动”这一方式,则是培养自主理念、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科介于高中和研究生学历之间,属于高层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正是需要大量填充知识和大力打造技能的时候。这种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环节来落实,而学习环节的质量则需要一种科学的机制来支撑。本科生既往的学习机制,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欠,缺欠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在培养自主性和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需要借重“研 -学互动”的方式来弥补。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汉语方音字汇[M]. : 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2]王辅世,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范新干. 汉语古音研究方法说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0( 2)

4]王力. 汉语史稿( 下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5]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6]周大璞. 训诂学初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焦作大学学报》20104):10-111.

上一条:“语言的共同体——当代世界华文文学高层论坛”综述 下一条:“语言的共同体——当代世界华文文学高层论坛”综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