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近20年现代传媒与新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 陈树萍

2015年10月20日 00:00  点击:[]

近20年现代传媒与新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 陈树萍

  萍(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摘 要】现代传媒与新文学关系研究是近20 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拓展出来的新方向,有益于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因素的多方位审视。在“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无论是整体性观照研究还是个案细部分析,都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判断。报纸杂志、文学社团以及出版机构皆成为研究对象,也由此导致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特质。

【关键词】现代传媒; 新文学; 研究综述

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Z057) ;200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CZH050)

作者简介:陈树萍(1973-) ,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990 年代开始,新文学与文学社团、文学出版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引起学界重视。文本之外的各种因素与现象对新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影响,而这一影响在此前的“文本中心”研究中是被忽视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品格与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体制。以报纸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体制,构成了政府体制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1

在“重写文学史”的理性思考下,现代出版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便是水到渠成之事。更何况,1990 年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受到了文化研究的影响。大众文化与传播等理论大量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原有的作家作品研究形成卓有成效的补充甚至是“重写”。就近 20年的研究成果而言,这一由文学内部向外部转变的研究路径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出现了众多具有启发性与开创性的成果。

“重写文学史”的发起者之一王晓明的《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 《上海文学》1993 年第 4 ) 一文对此后的现代文学研究有着很强的示范性。这一论文显示出当时学界的一个新认知: 如果仅仅是对文本的重新解释以及一些轶文的发现,那么“重写文学史”就有可能变成一句空话。王晓明因此深入探讨《新青年》与文学研究会在文本之外到底对文学史发生了什么影响。在重新审视《新青年》与文学研究会的过程中,王晓明发现五四文学传统并非简单的“崇尚个性”便可以概括,在文本之外,五四文学还有着不为后人所认真辨析的另一个传统: “仅仅用文本———譬如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的诗———作为依据,那自然会得出五四文学是崇尚个性的印象,也就自然只能说,这个传统确实在三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外部压力下逐渐消失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但注意到五四那一代作家的创作,更注意到五四时期的报纸杂志和文学社团,注意到它们所共同构成的那个社会的文学机制,注意到这个机制所造就的一系列无形的文学规范,譬如那种轻视文学自身特点和价值的观念,那种文学应该有主流、有中心的观念,那种文学进程是可以设计和制造的观念,那种集体的文学目标高于个人的文学梦想的观念……如果把这一切都看成五四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大转变的内在原因,是不是就能有一些新的解释呢?2

 

【略】

 

【获取全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00-506

上一条:论中国现代小说象征品格及其意义向度 / 施 军 下一条:论中国现代小说象征品格及其意义向度 / 施 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