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宋玉辞赋对先秦文学意象的重构

2015年12月08日 00:00  点击:[]

论宋玉辞赋对先秦文学意象的重构

 胡小林

 

:宋玉辞赋意象是对先秦文学中含混多义的意象继承和改造的产物,主要可分为三类,即政教意象、人格意象和情感意象。基于辞赋文体特质的要求和微言讽谏之所需,宋玉辞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先秦文学意象加以改造,弱化了先秦文学意象的讽谏教化功能,凸显其文学审美价值,是战国晚期文学与学术逐步分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汉儒为代表的后世批评家有意忽略文学与学术的差异性,多以是否适合承载儒家学说来评判宋玉辞赋,自然批驳多于褒扬。但是,这些批驳从侧面证明,从汉代开始宋玉及其辞赋的政治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

关键词:宋玉;辞赋;先秦文学;意象

 

历代批评家对于宋玉的批评,可分为批驳与褒扬两派,但以批驳居多。对宋玉辞赋的批驳,始于汉代,以扬雄和班固为代表。扬雄在《法言》中说: “或问: ‘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 ‘必也,淫。’‘淫,则奈何?’曰: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班固的批驳承继扬雄而来,措辞更加尖锐。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馋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子云,竞为侈俪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2]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批评家对宋玉辞赋的批驳,大多基于扬雄和班固之论而进一步发挥,不再赘述。

那么,为什么历代批评家指责宋玉辞赋为“淫”文之首? “辞人之赋丽以淫”和“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的批驳背后,隐藏着何种文学变迁? 本文从宋玉辞赋对先秦文学意象的继承与改造入手,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先秦文学意象的建构,并非始于宋玉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政教意象、日用意象转换为文学意象,最初始于《易经》,此后,《诗经》、诸子著作,以及屈原作品等先秦典籍继而为之。宋玉辞赋在前人基础之上,又对先秦文学意象进行了重新建构。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宋玉辞赋作品,以学界公认和确考为宋玉所作的辞赋作品为准,主要包括《九辩》、《高唐赋》、《神女赋》、《讽赋》、《登徒子好色赋》、《钓赋》、《御赋》、《风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共11 篇[31

一、宋玉辞赋意象的分类

关于“意象”一词的涵义,学界有众多解释。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4]。蒋寅先生则说: “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意义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5]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意象”都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文学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二是作者使用客观物象所承载的主观情意。

宋玉辞赋作品中的意象,均是对先秦文学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结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人格追求和情感变化。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对《九辩》的比兴寄托之旨进行了探讨: “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6]明人胡应麟亦说: "宋玉赋《高唐》、《神女》、《登徒》及《风》,皆妙绝今古。"7]总体而言,宋玉辞赋作品中的意象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政教意象、人格意象和情感意象。

【获取全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6-161.

上一条:青春活力与主题活跃 ——2014-2015年文学研究热点综述 下一条:京杭大运河与明清戏曲的传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