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释疑
钱建状
【内容提要】《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质疑》一文,不考《容斋四笔》的著书体例,不考王顺伯生平事迹,不考洪迈与赵氏族人的交往,臆测洪迈伪作《后序》,不成立;明代抄本《金石录》,附有李清照《后序》甚夥,《质疑》推测朱大韶抄《后序》入《金石录》,为此书附有《后序》的开端,是一个没有版本依据的错误结论;赵、李主要收藏品之散佚,赵之自述不可尽信,李之自述,则史有可依。《质疑》认定清照自述,与史实“大相径庭”,失之详考。《质疑》遮蔽了大量的“反证”,误判处较多,以“误”为“伪”,辨伪方法不科学,故结论不可信。《金石录后序》,断非伪作。
【关键词】《金石录后序》 伪作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以下简称《后序》)的真实性,向无疑问。盖此序一见于洪迈《容斋随笔》,一见于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宋人赵师厚于龙舒郡斋刻《金石录》,“惜夫易安之跋不附焉,因刻以殿之”①,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金石录》三十卷,称“东武赵明诚德甫撰……其妻易安居士李氏为作《后序》,颇可观”②。此皆宋人所见,以宋证宋,《后序》为李清照所作,当不容置疑。近阅陈伟文先生《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质疑》(《文学遗产》2014年第6期,以下简称《质疑》)一文,提出“《后序》并非出自李清照之手,而是后人的伪托之作。李清照并未写过《后序》,洪迈《容斋四笔》首先伪称获见李清照《后序》手稿,并杜撰了《后序》的撮述。后来《瑞桂堂暇录》作者又据洪迈的撮述伪撰《后序》的全文。直至明代中期以后,《后序》全文才被抄入《金石录》中并广泛流传于世”。其主要理由有:
一、“《后序》作为《金石录》之序,按照常理本应附在《金石录》中流传。但《金石录》最早的刻本淳熙间龙舒刊本中却并未载《后序》。最早提及《后序》的是洪迈《容斋四笔》。”“如果李清照真写过《后序》,那为何淳熙刊本《金石录》未收录?”“南宋时李清照文集具在,何以在洪迈之前或和洪迈同时的文人学者从未提及《后序》?”
二、“在明末以前,绝大多数学者所知的其实仅限于《容斋四笔》中的撮述,并未见过《后序》全文。”“可见其时所见《金石录》皆未载录《后序》全文。”“因此,是否真的存在所谓载录《后序》全文的开禧刊本《金石录》,就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了。”
三、“《后序》作为《金石录》之序,并非如我们以往所认为的附载《金石录》而流传于世。……《后序》全文首见于《瑞桂堂暇录》,直到明代弘治年间被朱大韶抄录于宋残本《金石录》中,才附载《金石录》而流传。”
四、《后序》叙事与史实有出人,尤其是关于赵氏夫妇收藏品的散佚过程,赵、李两人所述,相互矛盾。“这不能不说是难以解释的重大疑点”。
大胆假设,尚需小心求证。《质疑》提出的《金石录后序》“很可能出于后人伪托”,是一个带有颠覆性的假设。其学术勇气固然可嘉,但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能否成立,尚待求证。
— 洪迈撮述本《金石录后序》是伪作吗?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首见于洪迈《容斋四笔》(以下简称《四笔》)。而《四笔》之著书体例,一是“裒所忆而书之”①;一是抄撮成篇。其所引之文,短则全录,长则节略,并注明出处或抄撮原因。如《四笔》卷一节弓丨毕仲游二书,注明“予修《国史》时,因得其集,读二书,思欲为之表见,故官虽不显,亦为之立传云”(《容斋随笔》,第637页);卷二录《张天觉小简》,注云“此帖藏致平家,其曾孙简刻诸石,予今年亦七十四岁,侄孙傯于长兴得墨本以相示,聊记之云”(《容斋随笔》,第647页);卷五节略吴孝宗《余干县学记》,注云:“录其语以寄一叹。”(《容斋随笔》,第683页)卷六录窦叔向诗若干首,注曰:“予尝得故吴良嗣家所抄唐诗,仅有叔向六篇,皆奇作。念其不传于世,今悉录之。”(《容斋随笔》,第695页)同卷引李复二疏奏,注云:“比得上饶所刊《谲水集》,正复所为文,得此两奏,叹其能以区区外官而排斥上相之客如此,恨史传为不详尽,乃录于此。”(《容斋随笔》,第699页)如是条目甚多。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亦循此例而录之。《四笔》卷五“赵德甫《金石录》”条载:
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上自三代,下讫五季,鼎、钟、獻、鬲、槃、匯、尊、爵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见于石刻者,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凡为卷二千。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比获见元稿于王顺伯,因为撮述大概云……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自叙如此。予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容斋随笔》,第685—688页)
据洪迈自述,《金石录后序》,元稿获见于王顺伯。“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将元稿的出处及节略其文的原因交代得非常清楚。而《质疑》一文认为,“洪迈《容斋四笔》首先伪称获见李清照《后序》手稿,并杜撰了《后序》的撮述”。今按,以《后序》为洪迈伪托之作,有三不可解。
其一,洪迈作《容斋四笔》,在庆元三年(1197),时年七十四。其时洪氏著述甚丰,无须托李清照之名以传其文。他虽与赵氏家族有交往,而非其族人,亦无须借《后序》以显扬其亲。然则以七十四岁之高龄,苦心杜撰《金石录后序》,动机何在?此一不可解。
其二,《容斋四笔》卷一〇“钱忠懿判语”条有“王顺伯家有钱忠懿一判语”云云,以下节引判语原文。此“王顺伯”正是提供《金石录后序》元稿之人,当是洪迈之故交。清嘉庆十三年刻本《(宝庆)会稽续志》卷五载:
王厚之,字顺伯,世本临川人,左丞安礼四世孙也。祖榕,始徙居于诸暨。绍兴二十六年,厚之以越乡荐为举首,寻入太学,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由秘书郎出为淮南转运判官,召为度支郎,两浙转运判官,知临安府,提点坑冶铸钱,提点江东刑狱,上章乞致仕,诏进直宝文阁,从所请。厚之好古博雅,富藏先代彝器及金石刻,与尤袤倶以博古知名于时。尝取古今碑刻参订而详著之,号《复斋金石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 王厚之,王安石族人。官位通显,且以博古知名于时,富有收藏①,在当时并非无名之辈。《四笔》成于庆元三年,距其人下世之嘉泰四年(1204),有七年之久。若洪迈伪作《金石录后序》,而又故意宣称“比获见元稿于王顺伯”,不畏物议,不怕开罪于当世闻人?作伪而如此笨伯,二不可解。
其三,据洪迈《夷坚乙志》卷九“栏街虎”条,知赵挺之有一孙名赵恬,与洪迈有交游。《夷坚支志》癸卷八“赵十七总干”条有“东武赵括季和之子十七总干”“予与季和为朋旧,识诸子于卯角时”云云。因着这一层“朋旧”关系,《容斋随笔》《夷坚志》载赵挺之及其族人事迹颇夥?。若洪迈伪造李清照《后序》,而不顾赵挺之族人感受,则是一不通人情之“憨汉”,此尤不可解。
南宋说部,以《容斋随笔》为首?。《随笔》十六卷,初刻于婺州,淳熙间传人禁中,孝宗称其有议论。故洪迈因重编《续笔》《三笔》《四笔》《五笔》,盖志在传世。在这样一部为时人所关注而著述动机又颇为严肃的史料笔记中,不畏物议,又如此拙劣地显示“作伪”痕迹,恐非洪迈这样的史家所愿为。
洪迈虽无作伪动机,但是《金石录》最早的刻本淳熙间龙舒刊本未载《后序》,在洪迈之前或同时,似乎只有洪迈见过《后序》,“洪迈之兄洪适《隶释》收录了《金石录》部分内容以及赵明诚自序,却未收录《后序》。不仅如此,《隶释》甚至提及‘绍兴中,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表上之’,却根本未提及李清照撰有《后序》,显然并不知道《后序》的存在。这些,都是让人生疑的”。《质疑》由此怀疑李清照是否“真写过《后序》”,似乎有一点道理。
按,南渡以后,赵、李夫妇之收藏品,一部分流人御府(繆莶孙《云自在龛随笔》卷二,《李清照资料汇编》,第152页),一部分流人南宋功臣之家。李清照写《后序》时,近乎用实录的笔法,触及到了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并流露出了深深的叹惋之情。此则有“触忌”之嫌。绍兴中,李清照向朝廷进献《金石录》,却并没有附上《后序》,看来是有自己的考虑的。洪迈之前,《金石录》虽“板行于世”,《后序》流传却不广,与李清照审慎的处事方式有关。因此,《后序》从一开始,是以“元稿”的形式在南宋少数士大夫间相传(如王厚之、洪迈间),而不是如《质疑》所说的,“按照常理本应附在《金石录》中流传”。在洪迈作《容斋四笔》之前,士大夫若无由获睹《后序》元稿,是不可能提及《后序》的。《质疑》把“当然”看成“必然”,因此觉得洪迈之兄洪适见过《金石录》,却“显然并不知道《后序》的存在”,是“让人生疑的”。实际上,《隶释》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距洪迈作《容斋四笔》之庆元三年(1197),近三十年。其时《金石录后序》未刊行,而清照之“元稿”或未传出,或传出而洪氏无由获睹。洪适卒于淳熙十一年(1184),终其一生,也许未睹《后序》,乾道二年,“并不知道《后序》的存在”,岂不是情理中事?
又,据王仲闻的考证,最早著录十二卷本《李易安集》的《郡斋读书志》,成书约在乾道七年(1171),李清照集“是否刊于清照生前,亦难以确定,只能阙疑”④,十二卷本《李易安集》今已不传,《读书志》又未提及李清照《后序》,集中是否收《后序》,也只能阙疑。《质疑》云:“即使淳熙刊本《金石录》偶未收录,南宋时李清照文集具在,何以在洪迈之前或和洪迈同时的文人学者从未提及《后序》?”是以《李易安集》必收《后序》,在逻辑上并不周延。
二 明代抄本《金石录》未附《后序》吗?
【获取全文】《文学遗产》2015(6):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