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洁堂初稿》及《〈儒林外史〉题辞》考论
叶楚炎
【内容提要】宁楷所写的《〈儒林外史〉题辞》是近来发现的一篇重要文献。根据宁楷本人的作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可以考证出,载有《〈儒林外史〉题辞》的《修洁堂初稿》一书的完成不会早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也便是在吴敬梓去世至少十年后方才成书。《〈儒林外史〉题辞》在宁楷著述中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从内容看也基本都集中于小说的下半部。同时,以宁楷为原型塑造的小说人物武书在书中有种种超乎寻常的表现,而在宁楷的诗文作品和“幽榜”之间也充满了诸多微妙的联系。根据对于以上这些方面的综合考察可以看出,宁楷很有可能便是《儒林外史》中“幽榜”一回的增补者。
【关键词】宁稭 《修洁堂初稿》《〈儒林外史〉题辞》 “幽榜”
武书(字正字)是《儒林外史》下半部出现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据金和为《儒林外史》所作的跋语“武正字者程文也”①,则武书的原型应是程文。何泽翰先生在其《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一书中提及了金和的说法,但同时也指出这属于“据现有资料,还不能完全说明某一小说人物确是摄取某一原型的”②,因此姑且存疑。近来,郑志良先生根据宁楷所著《修洁堂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中的相关诗文作品,以及宁楷与武书姓名字号之间的关联,认为“《儒林外史》中‘武书’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即是宁楷”③。从郑志良先生的分析和推论看,此说极确,不仅解决了武书人物原型的问题,也将宁楷这一曾经为学界关注过的人物重新纳人研究视野,这也正是何泽翰先生在其论著中所期
待的“更深人的探讨”?。
在认为宁棺是武书原型之外,郑志良先生在文章中还附载了另一则非常关键的材料,即由宁楷所写,保存在其《初稿》中的《〈儒林外史〉题辞》(以下简称《题辞》)。这篇用骈体文写成的《题辞》涉及了《儒林外史》中的诸多情节,是《儒林外史》研究领域新发现的一篇重要文献。郑文考证了《初稿》成书的时间,认为“应成于吴敬梓去世之前,约在乾隆十八年”,以此为基础,郑文推测《题辞》中提到的小说内容特别是曾经广受质疑的第五十六回都应是“吴敬梓原稿所固有”。
事实上,根据《初稿》所载诗文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材料,郑文有关《初稿》成书于吴敬梓去世之前的乾隆十八年(1753)之说值得商榷。本文便从考辨《初稿》的成书时间入手,探讨《〈儒林外史〉题辞》所指示出的研究路径,并进而考论《题辞》的写作者同时也是武书原型的宁揩与《儒林外史》一书的渊源和关系。
一《修洁堂初稿》成书时间考
郑文认为《初稿》约成书于乾隆十八年主要基于两点原因。其一,《初稿》中“有明确纪年且时间最晚的作品是卷一二《癸酉撤棘前三日杂感四首》”,其所指向的时间是乾隆十八年(1753)秋天。其二,宁楷的另一部诗文集《修洁堂集略》(以下简称《集略》)卷二有《挽吴赠君敏轩四首》,而“此诗不见于《修洁堂初稿》,因此《修洁堂初稿》应成于吴敬梓去世之前,约在乾隆十八年”。
就第一点而言,《初稿》中有明确纪年且时间最晚的作品确实是《癸酉撤棘前三日杂感四首》,但在集中大多数作品的写作时间都没有确定的情况下,仅以此篇明确纪年的作品确定成书时间显然是不周全的。
就第二点来说,这涉及到宁楷现存的两部别集《初稿》和《集略》的编次体例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两部别集的文章部分基本上都是按照类别分卷。诗的部分,《初稿》并无明显的体例可寻,《集略》虽然不是非常明确地以编年方式编次,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卷,这也使得《集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梳理《初稿》诗作时间顺序的一个标尺。
《初稿》中的一些诗作也被收入了《集略》,并且所有收人《集略》的诗作都被放入了前两卷,而卷二最后的作品便是《挽吴赠君敏轩四首》,这也应该正是郑文将《初稿》的成书时间定于吴敬梓逝世之前的主要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并不是所有《初稿》中的作品都被收入了《集略》。在《初稿》的266首诗作?中,只有34首进人了《集略》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初步认为这34首诗的写作时间早于《挽吴赠君敏轩四首》,对于其他未收人并且写作时间暂不明确的作品则不能下这样的断言。
其次,从《集略》中所载作品来看,也并非所有吴敬梓逝世之前的诗文作品都被收入了《初稿》。《集略》前两卷共有54首诗作,其中见于《初稿》的只有M首。也便是说,有2〇首诗未被《初稿》收入,其中就有曾被收入《晚晴籟诗汇》一书、并被视为宁楷代表作的《黄陵庙》③。诗是如此,文也不例外。在《集略》中,有一些写作于吴敬梓逝世之前的文章不见于《初稿》,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便是《祭皋里先生文》与《再祭皋里先生文》。
【获取全文】《文学遗产》2015年第6期:1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