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体】《密林中》序 /《批评的素心》/《百愁之门》
《煅冶尚未成形的经验——〈密林中〉序》/ 张新颖
【摘要】 说起来,周嘉宁写作的时间也不短了,似乎一直深陷在她这一代人的经验里面,这一代人的经验当然首先是个人的经验,想象和虚构也是基于这样的经验。读她的文字,会强烈地感受到文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才是写作发生、进行和持续的理由。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有大量的写作,我们看不到和写作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看不到写作的必要性和启动点。
《批评的素心》/刘志荣
【摘要】 说到批评,如今这个时代,批评这个行当遇到的诱惑,如果不说更多,至少也不会更少。弊端很多——但说起来容易没完没了,亦无益于人,还是不多说了,单只说一件,现在的批评,也实在有必要想想自己的“初心”。这个“初心”,是否纯洁朴素,更有进行检查的必要。批评的基础,是理解,甚至是不多不少、照原样的理解——“见我入门惊且喜,素心相对如秋水”,是批评的本原,也才是批评的最高境界。
《百愁之门》/郑小驴
【摘要】 我想八十年代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些什么呢?它不过是父辈们的时代。他们提起我们,总带着恨铁不成钢的神情,觉得我们是缺乏生气的一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这毕竟不是八十年代,我们只能从自身出发,寄托于这代人的情感模式,从其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17岁那年,我希望和周边人区分开来。我体验着“异质”带来的精神优越感,渴求出门远行,不安分地审视着自身所处的世界。这种感受好比读余华的《18岁出门远行》,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独自出远门的孩子,兴致勃勃中夹杂着一股好奇、荒诞的体验。毫无疑问,所有的体验中,文学的体验感来得最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