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八月的乡村》的众多版本
《八月的乡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多次出版,版本众多。1935年首次出版,影响广泛,至1937年“八一三”后,二萧离开上海,共再版(再印)七次。后又印了三次,共印了十次。抗战胜利后,由作家书屋重又再版了《八月的乡村》,印刷三次。1947年萧军创办了鲁迅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八月的乡村》。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八月的乡村》,但做了大量的修改。1978年1月,香港文教出版社重版了《八月的乡村》,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八月的乡村》。1985年上海书店出版《八月的乡村》原版影印本,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重版;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八月的乡村》。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八月的乡村》。此外,海外多国翻译出版了《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距今已整整八十年。《八月的乡村》从它诞生以来,就引起国内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文艺界、反法西斯斗争人士的关注。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国际纪念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每个历史节点,《八月的乡村》都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赢得高度评价和赞赏。从这一点上来讲,《八月的乡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不朽之作。
《八月的乡村》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依据是除去作者后来的回忆叙述之外,最有力的根据是作者与萧红的第一部作品合集《跋涉》后面的作品预告),作品的内容题材选自东北磐石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经历以及作者本人的军队生涯,经艺术处理创作而成。这种文学创作手法,在萧军后续的作品创作中始终一致,我们可以从《从临汾到延安》《第三代》等作品中看到这一特点。另外,在《萧军全集》(18、19、20日记卷)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故事梗概和观察记录,作者申明将来用于创作素材。可见作者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非坊间所说模仿某某作品。鲁迅先生在《八月的乡村》序中所说:“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只是对作品的不足之处提出的委婉批评。
鲁迅对《八月的乡村》的修改、出版和传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八月的乡村》书稿写作完成于1934年10月22日,此时二萧生活在青岛。由于二萧刚刚涉足于文学创作不久,对创作题材的选定把握不足;也是由于《八月的乡村》的题材是当时全新的一个创作领域,作者对作品的题材是否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有些犹豫不决,信心不足;甚至一度想毁掉作品。经孙乐文提示向鲁迅先生请教。鲁迅先生的回复给了两个年轻人极大的鼓舞。到上海后,第一次见面萧军就将萧红誊写的稿本亲手交到景宋先生手里。从收到鲁迅先生的回信到第一次应邀与先生见面,二萧与先生通信七次,鲁迅先生对二位文学青年的指导可谓无微不至。二萧不仅了解到当时上海文坛的状况,也切身感受到鲁迅先生在抵御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打击诋毁下的身心疲惫。转而想请景宋先生代为审阅,鲁迅先生却主动承担了责任。1935年3月18日夜,鲁迅艰难地“读毕”稿本,提出修改意见,为书作序并题写了封面文字。在作家叶紫和木刻家新波的协助下,以奴隶社的名义,由容光书局出版,这便诞生了首版《八月的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