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戴俊骋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摘 要: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地理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文学相比仍不足,且本土化研究基本缺失。现有基于学科的研究框架体系,造成了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亟待打破学科边界,从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走向融合并轨。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文学空间;人地关系;文化地理学
1 引言
文学地理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随着2011年首届文学地理学研讨会在南昌召开和“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该学科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目前文学地理学尚未真正体系化,尽管文学现象本身离不开地理环境因素,但“遗憾的是,文学地理学并没有像文学史学那样……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曾大兴, 2012c)。受限于不同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文学地理学从话语上容易被人为地割裂成为“受地理影响的文学”和“被文学影响的地理”。文学学科下的文学地理研究与地理学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大不相同,造成了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学科话语下,似乎出现了两条泾渭分明的研究路线,对学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扰。真正推动文学地理学发展,需要将文学地理学的文学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统筹,使其可以实现对话。故本文通过对现有两大范式下的文学地理学文献进行综述对比研究,旨在寻找两大范式的差异和融合之处,为两大学科对文学地理研究的相互对话提供参考。
2 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
“文学面”主要指的是以文学学科背景为主的研究者在文学地理学领域所做的研究。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较为体系化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是由文学学科所主导的。学者认为“文学地理”作为一种学术意识和研究方法,早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中“国风”按照不同地区编定成书时就有所体现。曾大兴(2012b)认为,1902年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文学地理”真正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据统计,1905-1980 年,在中国发表的与文学地理学有关的论文只有26篇,有关著作只有3种。而文学地理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1981年到2011年收录的中国关于文学地理学的论文有1126 篇,专著 257 种(李伟煌, 2012)。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认为学科精髓在于使文学接通“地气”(杨义, 2013)。文学地理学包括:“一是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二是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三是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曾大兴, 2012c)。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的研究,文学家包括诗人、词人、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等,地理分布的含义则包括本籍、客籍、祖籍、郡望等;二是对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的研究,即“文学的地域性”;三是对文学家族的研究,是对“本籍文化”,及依托于血缘亲缘关系且在某一地域形成的文学家族的研究;四是对地域性文学流派的研究,包括流派成员出生地与文学活动之地均为同一地域,或仅
文学活动之地在同一流域两种情形;五是地域性文学群体的研究;六是对地域性文学史的研究;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地理景观研究等更偏重于地理环境意味的主题(曾大兴, 2012c;曾大兴等, 2012)。而杨义在提出重绘中国的“文学地图”中也提及相似的观点,认为文学地图中的地理学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地域文化;二是作家的出生地、宦游地、流放地;三是大家族的迁移;四是文化中心的迁移(杨义, 2005)。梅新林也认为文艺地域学(也就是文学地理学)包括分布研究、轨迹研究、定点研究与播散研究(梅新林, 2012)。文学范式下的文学地理着重剖析文学要素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影响,探讨作者、作品、读者等要素的地理分布、变化,地域性的形成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文学地理学“文学面”的研究队伍日渐壮大,这可以从2011开始的历届文学地理学年会不断扩大的规模中得以反映。研究对象也相对稳定。但更多集中在古代文学、文学史的研究,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空间”的引入是否可以纳入文学地理学的范畴?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以列斐伏尔、福柯、索加等为代表的空间理论的影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文学空间理论已经成为当下较为流行的文学理论和研究话语(陆扬, 2004)。但这些文学空间理论的研究尽管同样探讨文学与空间关系,但其自身被视为与传统的地域文学研究不同,似乎也并未真正纳入到目前国内文学地理学“文学面”的研究范畴,关于文学空间理论的研究更多时候是作为文学评论的理论出现的。
3 文学地理学的“地理面”
“地理面”则指的是地理学者做的有关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相较于文学地理学“文学面”中国学者的颇多创见,国内地理学者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曹诗图先生曾做过有关论述:认为“文学地理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面的辩证关系,探讨文学的地理风土性质及其成因,以及文学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风格的时空变化规律”(曹诗图等, 2003)。其他从地理面所做的文学地理研究,更多地可以视为是国外理论的“舶来物”。
按照马克·布罗索的梳理,从地理学角度看,文化地理学最早追溯到1910年出版的米尔斯(Mills)的《地理学导论》(guide to geographical),更早的可以回溯至1904年维达尔·白兰士关于《奥德赛》(Od-yssey)的短文,甚至是更早的于 1847 年出版的冯·洪堡的《宇宙》(cosmos)中对文学与绘画的探讨。但是真正被西方公认并确立文学地理学科分支的是怀特在1926年关于《历史地理学的使命》(plea for thehistory of geography)(Brosseau, 1994)。
西方文学地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区域地理学家们试图从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解析出真正的地理事实(表1)。到70年代,受人本主义地理学影响,文学地理学开始关注地方认同、地方感以及地方经验,最具代表性的是当时称之为“景观文本意义”分析的学术活动(Salher et al,1977)。到 80 年代,受激进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激进文学地理学家开始对空间社会不公平持续关注,该时期将文学作品作为社会和空间存在的反映,采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文学,将文学中虚构的一面视为一种从建构的事实中分离出来的现实。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孤独天才的创作,而是嵌入在社会生活物质性的社会生产中。到90年代后,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包括性别、阶层、民族等文化政治主题被纳入研究视野(Brosseau, 2009)。该时期面临三大转型:一是标准化,文学作品被视为文化地理学科常规的研究对象,文学地理学进入教材;二是复杂化,文学的地理学研究受到文学理论和一系列批判理论的关注,如女性主义、后结构、后现代等;三是多元化,地理学家分析的文学作品范围扩大至当代城市小说、童话、犯罪小说、科学小说、神话、诗歌、漫画书等。进入21世纪,文学被视为一种“意义网络”,是包括阶层、性别、种族、民族、国家认同和性的文学表征,现阶段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同时也被视为一种文化意义的建构,进而指向各种权力。
可以说,地理范式下文学地理学更关注文学作品对地方及地方性的再现及塑造研究。受新文化地理文化转向影响,该范式下的研究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地理景观与空间意义。文学作品中关于空间与地方的描述体现了人对地方的理解。进一步说,文学不只描绘地方,而且再造了地方。文学的主观性恰好表达了地方的社会意义,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当时当地居民所处的时空环境,把握作品赋予地方意义的过程(唐顺英等,2011)。英国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在其著作《文化地理学》中同样指出:文学作品不能被简单视为对地方的描述,很多时候帮助创造了地方,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独特风情或特色;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观点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通过它可以揭示地理空间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关系如何规范社会行为(迈克·克朗, 2005)。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在地理学研究框架下,被视为对地方性的一种再现。文学作品和地方研究都通过讲述特定地方的人类活动,希望能唤起读者对地方的感知和共鸣。虽然二者都不可避免带有作者自身的主观见解,但文学作品仍是地理学者研究地方的重要材料,能够帮助地理学者更好地理解地方(Cooke,1989)。
4 文学地理学两大范式比较
4.1 两大范式与研究者学科背景相关,且受限于现
有培养体系,短期不易调和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主题”检索功能,在“题名、关键词、摘要”范围下检索“文学地理”,通过“学科”选项,可以得到文学地理研究的学科背景(图1)。发现文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文艺理论、世界文学占据现有研究比重的69.96%,可见文学地理学中文学范式是主力。且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是文学范式中的主流研究群体,这也是文学空间理论未在文学背景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而“地理”、“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两者之和仅占13.99%,虽然与文学学科研究仍然有很大差距,但是初步形成了文学和地理学“分而治之”的局面。
从学科体系建设来看,文学背景的研究者认为文学地理是“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学科”(曾大兴, 2012a)。具体而言,有学者认为文学地理学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中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地位并非对等关系,而是以文学为本位,并且可以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乃至成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梅新林,2012)。但是从地理学学科背景来看,文学地理学在研究主题上是一种对文学文本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且更多借用了文本、空间、地方等(新)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因此文学地理学可以有机纳入到现有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地理学背景的学者往往将文学地理学纳入文化地理学的分支下,认为“目前的研究大多还缺乏环境作用机理等科学理性层面的解释,存在任意解说的倾向……”(曹诗图等, 2003)。不过在有些人文地理学者看来,文学地理学已经成为自发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的构成核心,同时与文化地理学发展并行(Brosseau, 2009)。尤其近30年来,国外地理学者开始不断关注各种文本,将文本看作是研究地方及其意义的途径。所谓文本是指与书面表达相关的一系列表达方式的集合,甚至包括所有相关的文化产物。这些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故事、传说等文学作品形式,有着丰富的对空间现象和景观的描写,它们体现了作者对地方的理解和解释地方的努力(Barneset al,1992)。
【后文略】
【获取全文】《地理科学进展》2005(4):52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