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档名词的当代应用研究
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形成、数量巨大的年鉴中,可以看出古代文档名词在使用数量、时间、频次等方面的使用特点。民国时期使用的26个主要文档名词中,还在使用的有19个,消失了7个;其使用时间以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为主,文革时期鲜有使用;从族类特征看,“文”族文档名词的使用频次高居第一,远远高于其它族类。这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古代“文”族文档名词广泛使用的一个特点。同时,“档案”一词的使用频次和通用性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关键词:古代;当代;文档名词;年鉴;档案;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为文档名词的使用创造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在这一新的时空条件下,古、近代传统文档名词(本文选用民国时期的26个主要文档名词)的使用必然有所变化,既会保持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也会有所创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具有年度性、连续性、现实性和史册性等特点的年鉴数据进行分析,力求数据全面、真实。
本文调查统计的对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年鉴数据库,截至2015年1月20日,CNKI年鉴共2853种、23331册。通过对这些年鉴检索数据的比较,我们分析了传统文档名词在当代的使用情况,揭示了传统文档名词在当代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总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档案事业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初步确立。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古代传统文档名词的使用规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继承
民国时期使用的26个主要文档名词中,在当代年鉴中继续使用的有19个,其中使用次数在万次以上的依次为“文件”、“档案”、“文书”、“公文”、“案卷”。这些延续下来的文档名词在当代各个工作领域被广泛使用,具有相对稳定性。
图表1 中国古代传统文档名词在民国和当代使用情况比较
第一,“文件”的使用频率位居第一。“文件”一词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广泛使用,并成为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书类名词。在当代,本文的检索范围内,“文件”的使用次数为822739次,使用频次进一步提升,取代了“文书”一词在所有文档名词术语中名列第一,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体现了“文件”一词的现代意义被接纳性强,应用广泛。
第二,“档案”、“文书”、“公文”、“案卷”4个古代传统文档名词仍然使用广泛。其中,“档案”的使用次数为为465452次,位列第二,作为档案工作领域的专业名词,其通用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文书”、“公文”、“案卷”的出现次数均在万次以上,远远高于其它文档名词。加上产生于清末的“文件”一词,5个高频词皆为传统名词,体现出了非常强的继承性。
(二)发展和创新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明确和细化,中国古代传统文档名词应用的语言环境更丰富、更专业化,在当代增添了文档名词与载体材料、专业领域和计算机技术等新内涵。这些特征必然反映到人们对它们的认知中,也必然反映到文档名词的用词、结构和含义的变化上。其最突出的表现为文档名词的复合化(多音化)、专业化、体系化、规范化。
第一,载体概念被复合入文档名词的结构之中,形成“载体概念(名称)+通用名词(文件、档案等)”复合结构的文档多音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当代文档载体材料快速发展、日益丰富,它们在文档名词中也开始被反映出来,形成新的文档复合词、多音词。“现代使用的文件,既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记录方式的书面文件,也包括以线条、纹路、明暗反差方式记录客体信息的图示文件,以录音、摄像、计算机存贮等方式方法记录客体信息的音像文件和机读文件;既包括纸质文件,也包括胶片文件、磁带文件、磁盘文件和光盘文件;”[1]文件如此,“档案”也同样,按照其记录载体不同,分为纸质档案、机械录音档案、照片档案和光盘档案,等等。
第二,专业要素、管理要素等也被加入到文档名词的构成之中,形成“专业概念(名称)+通用名词(文件、档案等)”、“管理概念(名称)+通用名词(文、件、文件、档案等)”等复合结构的文档多音词、词组。
1987 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我国现行的公文按来源又可分为收文和发文;按行文关系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按机密程度和阅读范围分为绝密件、机密件、秘密件和普通件;按文件分送对象和目的分为主送件、抄送件、批转件和转发件;按处理时效的要求分为特急件、急件和平件;按专业内容又分为法规文件、外交文件、司法文件、军事文件、计划文件、统计文件、会计文件和科技文件等。
“档案”按照门类,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文书档案下面继续分为党务档案和国家政务管理档案等;科技档案划分为水文档案、测绘档案、XX档案,等等;专门档案分为人事档案、会计档案、XX档案,等等。随着档案门类的细化,人们对其认识得到质的提升,档案的分类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使文档名词之间有了明确的专业领域限定。
第三,主从复音词的形成和使用,使文档名词的通用性、统一性、体系化程度越来越高。
当代年鉴中,以“文件”、“档案”等通用性名词作为主词所形成的复合词非常多,如 “文书档案”、“簿册档案”、“机密文件”,等等。这种结构表明“文件”、“档案”等是主词、是归宿,也说明一种依赖的关系,这表明当代对于“文件”、“档案”等通用名词的认可度和统一度已经非常高。
第四,人们对文档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文档名词有了新组合、内涵越来越丰富、规范性越来越强。
首先,文档名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文书档案”一词,已经不简单的是两个文档名词的并列,而是代表了一种档案分类,表示一类档案的集合。这也是古代“文书”、“档案”两词在今天的一种发展组合。
其次,文档名词的规范性越来越强,出现了一些文档名词术语规范和专业名词词典等。例如:《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1-2000);1993年陈兆祦、黄坤坊编著的《简明档案学词典》;1994年吴宝康、冯子直主编的《档案学词典》等。
总的说来,当代文档名词发展、创新的主要特点是复合化、专业化、多音化、体系化,使文档名词从古代双音词、单音词为主转变为以多音词为主。
(三)蜕变及消失
在对当代年鉴文献检索的26个文档名词中,“正文”中检索出为0条的文档名词有“卷档”、“书牍”、“官牍”、“函牍”;而其它检索结果虽显示“卷册”6905条、“案档”21条、“簿档”7条,但是均非文档名词义,故实为0条。所以,这7个文档名词属于今天完全不用、已消失的文档名词。
检索结果为1的文档名词有“卷簿”、“公牍”、“案牍”,这3个文档名词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文档名词在当代不但极少使用,而且主要是在叙述古代事件时使用,不具备当代意义。例如:
“该论者从蒙书、家训、官箴书、政书及一些案牍、书判、地方官告示和孔府档案等资料着手, 还原了传统调解制度形成和执行途径的历史面貌, 解读了传统调解制度近代得以延续的缘由。” [2]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档名词的词频规律
当代年鉴中,在继承下来的19个古代主要文档名词出现次数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文件→档案→文书→公文→案卷→卷宗→文案→档册→簿册→簿书→文卷→宗卷→文牍→档卷→文簿→档子→公牍→案牍→卷簿。
第一,文书类名词仍然比档案类名词的使用频率高。
在中国古代、近代,文书类名词整体上远远高于档案类名词的出现次数,当代仍然如此。以“文件”、“文书”和“公文”为主的文书类名称出现次数之和是以“档案”和“案卷”为主的档案类名词出现次数之和的2倍多。这是因为文书类事物的现实性远远强于档案类事物,因此,从古到今文书类名词比档案类名词的使用率都高出很多。
第二,排名前两位的“文件”、“档案”两词,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更符合时代的需要。
“文件”、“档案”两词是当代所有文档类名词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两个词。其中,“档案”一词出现于清初,“文件”一词出现于晚清。它们在当代成为两个领域中的通用性、统一性名词,这与它们更接近于现代社会的社会需要有关。
第三,前5名的高频文档名词在使用时间上,从1990年以后均开始急剧增加。
建国初期年鉴中使用古代主要文档名词比较多,文革期间的10年则是传统文档名词几乎消失的10年。从1977年开始传统文档名词被继续使用,1985年开始迅速增加。其中,“文件”从1991年、“档案”从1997年开始年过万次,“文书”从1991年、“公文”从2001年、“案卷”从2004年开始年过千次。“文书”和“公文”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档案”、“文书”、“案卷”在2008年达到最高峰。总体来看,文档名词使用的增长速度排名依次为“文件”、“档案”、“文书”、“公文”和“案卷”5个高频词。由此说明:(1)当代文档名词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性;(2)1990年以后文档名词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
图表2 当代年鉴中前5名文档名词使用时间统计表
第四,5个高频文档名词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事实类、文件类、机构类和总结报告类。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年鉴内容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可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21类行业,进一步划分为总结报告、领导讲话、远景规划和事实类等16类条目。“文件”、“档案”、“文书”、“公文”、“案卷”5个高频词总体上主要用于事实类(1,089,486次)、文件类(102,238次)、机构类(51,107次)和总结报告类(47,579次)四个方面。
图表3 当代年鉴中前5名文档名词分类统计表
三、中国古代传统文档名词在当代年鉴中的“族性”特征分析
现以民国时期的5个族系、26个主要文档名词为对象,来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档名词在当代的变化情况。从当代年鉴中的检索和对应考察结果看,“文”族文档名词的使用频次依然第一、“档”族文档频次第二,二者均远远高于其它3个族系的使用频次。而其中的“簿”、“牍”两族的使用频率都不及0.003,基本上属于死名词。其中,“牍”族排名降为最后一名,由6个词组成,仅有16次。这是由于“牍”族文档产生的历史早,基于竹木载体,在当代逐渐淡出了文档的使用舞台。
图表4 5个族类文档名词在当代年鉴文献中使用情况表
族类名称
|
族内名词数
|
检出次数
|
合乎文档词义次数
|
文档频次
|
“文”族
|
7
|
953399
|
953081
|
40.85041
|
“档”族
|
7
|
501993
|
465513
|
19.95255
|
“卷”族
|
8
|
39080
|
31846
|
1.364965
|
“簿”族
|
5
|
906
|
69
|
0.002957
|
“牍”族
|
6
|
16
|
16
|
0.000686
|
1.“文”族
图表5 当代年鉴中“文”族文档名词的使用情况表
文档名词
|
检出次数
|
合乎文档词义次数
|
文档频次
|
文件
|
822739
|
822739
|
35.263769
|
文书
|
93011
|
93011
|
3.986584
|
公文
|
36369
|
36369
|
1.558827
|
文案
|
937
|
924
|
0.039604
|
文卷
|
313
|
21
|
0.000900
|
文牍
|
14
|
14
|
0.000600
|
文簿
|
16
|
3
|
0.000129
|
合计
|
953399
|
953081
|
40.850414
|
第一,在当代年鉴中使用的“文”族文档名词,从总体看整个族系社会认知度高、使用广泛。从使用情况看,只有“文案”的生命力已基本消失。此外,“文件”与“文书”两词的位置变化也值得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书”一词从秦汉到清,皆为使用次数最多的文档名词;“文件”一词出现于晚清,民国时期出现次数已超越“文书”一词,成为该领域中最重要的专业名词,但民国时期两个名词的出现次数相差无几。到了当代,两者的使用次数之差接近10倍,“文件”一词成为无可置疑的通用名词。
第二,“文”族的出现次数、频次发生变化。“文卷”由民国时期位居第四降为第五,出现次数仅为21;而“文案”的出现次数为924,远远高于“文卷”,由第六升为第四位。
第三,“文”族的应用领域以今用为主。如:现在人们更广泛使用的“文案”,用于广告文案、设计文案等诸多领域;较少用于“文卷”,该词依旧主要用于档案领域。例如:
“整理档案资料120 多件, 文卷76 卷, 顺利通过全市档案年检验收;” [3]
“机要人员严格按保密守则办事, 认真整理并保管好档案文卷……” [4]
2.“档”族
“档”族共有7个文档名词,在整个族系中文档名词排第二位。其基本特征如下:
图表6 当代年鉴中“档”族文档名次使用情况表
文档名词
|
检出次数
|
合乎文档词义次数
|
文档频次
|
档案
|
465452
|
465452
|
19.949938
|
档册
|
49
|
49
|
0.0021002
|
档卷
|
23
|
9
|
0.0003858
|
档子
|
86
|
3
|
0.0001286
|
案档
|
21
|
0
|
0
|
卷档
|
0
|
0
|
0
|
簿档
|
7
|
0
|
0
|
合计
|
501993
|
465513
|
19.952552
|
第一,“档”族从出现次数和文档频次看,除“档案”一词外,其余均较少使用。“档”族文档名词的形成时间晚,与满族的统治关系密切,有较强的历史特点。经过近代的演变,到当代只剩“档案”一个名词仍继续使用,以一代全,统一了“档”族,并成为档案事物的通用性、统一性文档名词。
第二,除“档案”一词外,其它“档”族名词如“档册”、“档卷”、“档子”等虽也有出现,但很多是用于古代事实的描述。检索出“档子”3处均是今人叙述古代事情,该词在当代已属于死名词;“档册”一词则还有一些活性,在有文档含义的49处中,属于古事今述的有16处,其它是作为当代文档名词使用的,多见于“建立档册”、“健康档册”的组合中;“档卷”则多为当代各项工作使用。例如:
“但是由于屡经战乱, 在全省范围内, 明清以前的档册典籍几乎损毁殆尽。”[5]
“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时代, 这类人物更受尊崇, 记写档子, 成了朝廷和民间穆昆( 氏族) 普遍和经常要办的大事, 由专门的‘榜色达’(记档的头) 或‘巴克什’(文书) 负责。”[6]
“摘录的材料存入法律顾问处的档卷”[7]
第三,当代“档”族文档名词除“档案”外,都属于死名词。即使有所使用,也非文档的含义。如
“档子”一词,作为文档名词的含义很少,今人主要把它作为量词,用在事或事情前面、戏班子或某种行业单位、演出节目、场、次等,用于庙会等多重含义,因此,检出的今天的用法多用于其它领域,而只有在较少的古语环境才作为文档名词使用。
3.“卷”族
总的来说,当代年鉴中,“卷”族文档名词由民国时期的8个变成7个,“卷档”为0次。使用频率由民国时期的案卷→文卷→卷宗→档卷→卷册→宗卷→卷档→卷簿,变成案卷→卷宗→文卷→宗卷→档卷→卷册→卷簿→卷档。其中,“卷宗”和“宗卷”的排名有上升。其使用情况详见“图表7”。
图表7 当代年鉴中“卷”族文档名词使用情况表
文档名词
|
检出次数
|
合乎文档词义次数
|
文档频次
|
案卷
|
25326
|
25326
|
1.085508551
|
卷宗
|
6474
|
6474
|
0.277485
|
文卷
|
313
|
21
|
0.000900
|
宗卷
|
52
|
15
|
0.000643
|
档卷
|
9
|
9
|
0.000386
|
卷簿
|
1
|
1
|
0.000043
|
卷册
|
6905
|
0
|
0
|
卷档
|
0
|
0
|
0
|
合计
|
39080
|
31846
|
1.364965
|
具体地说:
第一,“卷”族的族内排名变化。“案卷”使用频率依然第一,后来居上的为“卷宗”,排第二。这两个文档名词远远高于其它“卷”族名词的使用频率。“文卷”由原来的第二,退为第三,且使用频率比民国时期大大降低。
第二,“卷”族文档名词多今意。一些“卷”族名词通用性强,为当代普遍接受,并且内涵有所发展。如“案卷”增加了“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处理案件的文字材料”[8]的专业领域内涵。这样的用法有很多,如:
“……部门进行办案场所巡查、查阅卷宗台账、浏览办案系统、观摩办案过程、互通办案数据和办案动态、举行联席会议等,对日常执法活动进行动态监督……”[9]
第三,“卷”族在当代年鉴中出现次数和合乎文档名词的差距较大。其原因是“卷”多作为文档量词使用,而非名词。如:“案卷旧称‘卷宗’,文件的基本保管单位。”[10]再如:“馆藏档案达到171个全宗,85000余卷册。”[11]这里的“卷册”等同于量词的“卷(册)”,经过依次排除后,最后只有4处为文档名词词义。
4.“簿”族文档名词
“簿”族文档名词在民国时期包括5个,分别为“簿册”、“簿书”、“文簿”、“卷簿”、“簿档”。“簿”族文档名词在当代的使用情况如下:
其在当代年鉴中使用情况的族内排名依然没变,只有“簿档”一词不再使用。“簿册”、“簿书”依然是“簿”族文档名词的主流名词。
图表8 当代年鉴中“簿”族文档名词使用情况表
文档名词
|
检出次数
|
合乎文档词义次数
|
文档频次
|
簿册
|
843
|
39
|
0.001672
|
簿书
|
39
|
26
|
0.001114
|
文簿
|
16
|
3
|
0.000129
|
卷簿
|
1
|
1
|
0.000043
|
簿档
|
7
|
0
|
0
|
合计
|
906
|
69
|
0.002957
|
第一,“簿”族的出现次数和出现频次较低。其出现次数合计为69次,出现频次总和为0.002957,说明当代年鉴中使用的“簿”族文档名词非常少,除了“簿册”、“簿书”还有少量使用外,其它的“簿”族文档名词——文簿、卷簿、簿档的出现次数很少或基本不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簿册”一词,完全合乎文档词义的用法也仅有39处,其它多为文档含义较为模糊的记事、记账本子的含义,如“工作簿册”、“登记簿册”等。
第二,“簿”族文档名词主要用于古事今述,较少反映当代工作,说明其现代意义较弱。例如:
“簿书”主要用于古代语境中的叙述,如“平时‘但以簿书文移,弥缝搪塞,一生精神,用在酬应世态,绸缪身家之处,互相欺周。’”[12]
“徽州文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一些学者利用契约、簿册、档案对明清及民国社会经济史进行探讨……”[13]
第三,“簿”族中出现次数最高的“簿册”,作为复音词使用的次数较多,且多与“档案”并列或者连用、以“档案”为主词,如“档案簿册”(16条)、“簿册档案”(5条)等。例如:
“……问相关情况,查阅相关资料、档案簿册,召开座谈讨论,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市六个县(市)区政府及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贯彻、实施一办法两规划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14]
“做到了工作制度、办案程序、簿册档案、责任目标、考核评比规范化, 信访行为规范化……”[15]
5.“牍”族
民国时期出现的“牍”族文档名词,主要包括“文牍”、“案牍”、“公牍”、“书牍”、“官牍”和“函牍”。
图表9 当代年鉴中“牍”族文档名词使用情况表
文档名词
|
检出次数
|
合乎文档词义次数
|
文档频次
|
文牍
|
14
|
14
|
0.000600
|
公牍
|
1
|
1
|
0.000043
|
案牍
|
1
|
1
|
0.000043
|
书牍
|
0
|
0
|
0
|
官牍
|
0
|
0
|
0
|
函牍
|
0
|
0
|
0
|
合计
|
16
|
16
|
0.000686
|
第一,6个传统“牍”族文档名词,在当代年鉴中仅有3个出现过,半数已经消失,且“公牍”、“案牍”的出现次数也只有1次。这主要与其构词内涵有关,其主词“牍”字,与古代书写的竹、木有关,已不是今天的主流文档载体,这是其消失的主要原因。
第二,“牍”族中,“文牍”使用次数最多,共14次。“文牍”始于宋代,指“文书,公牍。见于宋代。宋·苏轼《上初即位论治道》之二:‘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16]在当代,其通用性已大大降低,但意义上变化不大。如:
“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努力提高文牍质量。全年共形成各类文牍材料1800件,350万字,材料格式规范,语义明确,质量明显提高。……公文质量居全市前列。” [17]
“事务组执掌文牍、会计、庶务、统计、征集、招待、保管等事宜……”[18]
第三,“牍”族中,以今人述古为主。例如:
“途中其父遭劫匪杀害,临终前将所携营造文牍交给了文倩。她受孙权之命,亲自测量、绘图、监工,终于在长江南岸建起了一座都城。”[19]
第四,“公牍”不再居“牍”族之首,几近消失。在古代和民国时期,“牍”族文档名词的出现次数,“公牍”第一,“文牍”第二,而在当代年鉴中“公牍”仅出现1次:
“《饶应祺稿本文献》是清代新疆巡抚饶应祺主政新疆时期往来的各种奏折、公牍、信函、电报,包括众多的原稿或抄稿,共计7000件,是研究晚清新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灾荒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20]
总之,中国传统文档名词是伴随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和使用的,没有对古代、近代传统文档名词的继承,就没有当代文档名词的发展。从当代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主要文档名词植入了更多的时代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今后,随着信息含量的加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文档名词还将变得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吴宝康,冯子直.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95-96.
[2]诸葛平.传统司法观念与文化、纠纷解决机制[Z]//中国法律年鉴(2010)[M].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编,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2010:750.
[3]谢春田.机关行政管理[Z]//德州年鉴(2003)[M].德州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101.
[4]明玉华.县政府办公室工作[Z]//利津年鉴(2005)[M].利津县史志办公室编,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5:108.
[5]孙大江.江苏省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Z]//江苏信息化年鉴(2000)[M].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14.
[6]高荷红.满族传统说唱艺术“说部”的重现——以对富育光等“知识型”传承人的调查为基础[Z]//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7年卷)[M].刘守华,白庚胜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9.
[7]回沪明.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具体规定的联合通知[S]//人民法院年鉴(1988)[M].人民法院年鉴编辑部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389.
[8]邓治凡.汉语同韵大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726.
[9]陈丹蕾.派驻公安机关检察官办公室建设[Z]//张家港年鉴(2014)[M].中共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102.
[10]吴宝康,冯子直.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46.
[11]李鹏.职能机构[Z]//会同年鉴(2011-2012)[M].(内部资料)湖南省会同县史志编纂委员会,2014:67.
[12]李文海.“疲”是居官大病[Z]//华龙年鉴(2010)[M].(内部资料)濮阳市华龙区党史地方史研究中心编,2010:256.
[13]张爱萍,张小坡,陈瑞.徽学研究[Z]//安徽年鉴(2012)[M].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合肥:安徽年鉴社,2012:271.
[14]关玉杰.市政府妇儿工委工作[Z]//黑河年鉴(2008)[M].(内部资料)黑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2008:108.
[15]于丹.信访工作[Z]//乳山年鉴(2003)[M].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公室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69.
[16]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1802.
[17]赵安亭.文牍工作[Z]//利津年鉴(2001)[M].(内部资料)利津县史志办公室编, 2002:104.
[18]张莉.史证伪河南省立图书馆[Z]//河南文化文物年鉴(2013)[M].河南文化文物年鉴编辑部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737.
[19]陈慧莉.拍摄电影《武昌情殇》[Z]//鄂州年鉴(2013)[M].(内部资料)鄂州年鉴编委会编,2013:247.
[20]何修良.召开《饶应祺稿本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Z]//北京教育年鉴(2010)[M].北京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