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索隐
张兆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野是中国古人建立的一种天地关系模式,即将不同天区与一定的地区对应,并以某天区内天体的运行情况,了解判断所对应地区的休咎禨祥。其天区的划分包括十二次(宫)和二十八宿(舍),地区的划分有数种,如州、国等。分野模式是古人探索宇宙的一项结果,其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分野作为占天术的依据之一,自先秦以来不断传流和变化,并在流传中涌现出许多相关的理论和著述,明代官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简称《分野书》)即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的修纂为探讨内容,对书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考察,并尽量给予解释,以厘清该书的原委,为人们研究明代分野问题提供方便。由于该书的复杂性和我的识见局限,本文的考察和结论,或有错误,诚请方家指正。
一.《分野书》的结构及呈现的问题
对于这部修纂刊刻于洪武年间的官书,学界已有一些研究。事实上人们注意到《分野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与其作者有关,即是否刘基所作,这也是学界对该书探讨较多的话题。《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成书于洪武十七年闰十月,其成书时间有该书卷首《凡例》所具日期和《太祖实录》可据。但该书的修纂者在明代官方记录中则未有记载,而明代民间及清代官私著录的“刘基”之说又似是而非,难以凭据。因而修纂者成为关于该书的的一个谜题。
此外,一些学者从方志纂修及地理沿革的视角也注意到《分野书》,如张英聘指出,该书修纂形式特殊,对研究元末明初政区变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而对《分野书》本身直接进行研究的,是韩道英的硕士论文《〈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考释与历代“星野”变迁》,论文也关注到了作者问题,同时对《分野书》的体例、資料来源等进行探讨。认为《分野书》主要参考了《唐书·天文志》,而其资料多来自于《大元一统志》。但总体来说,学界关于该书的探讨还不多见。
作为分野专书,《分野书》“以十二分野、星次,分配天下郡县。于郡县之下,又详载古今建置沿革之由”。《实录》的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该书的内容,其中,前者以分星分配郡县,建立明代府州与分星的关系,是分野书的基本内容,而后者“详载古今建置沿革之由”,则不是分野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但也正是这一内容,形成该书的一大特色和“分野”之外的价值,以致在明代分野问题基本淡出今日视野时,该书还会被注意到和提及。
具体而言,共二十四卷的《分野书》以分野为纲领,在吴、齐、卫、鲁、赵、晋、秦、周、楚、郑、宋、燕十二分野下,将直隶、十三布政司以及辽东都司的府州县(卫所),分别其归属,配置于相应分野内,这也就是该书标题中说的“清类”。《分野书》所载明代府州,以洪武十七年当年的政区划分和名称为准,共计府185、州127、县1169,另有3个指挥司。此外,该书还记录了近200个“本朝未立”的路、府、州、县的沿革情况,包括府2、路14、州34、县146。
表一:《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分野略表
卷数
|
星次分野
|
府州县
|
距度
|
1-7
|
斗牛。吴分野。扬州
|
直隶之应天 太平 宁国 镇江 池州徽州 常州 苏州 松江 淮安十府,广德 寿 滁 六安 高邮 通州 泰 无为 和九州岛,浙江、福建、江西各府,广东各府州,广西梧州府之藤 硶 溪 容四县
|
斗三度至女一度
|
8
|
女虚危。齐分野。青州
|
济南之乐安 徳 濵三州,泰安州 青州府 胶州、宁海州、髙唐州 东平州之阳谷 东阿 平阴三县 沧州
|
女二度至危十二度
|
9
|
室壁。卫分野。河北
|
卫辉府 彰德府 怀庆府 开州 馆陶冠 临 清 汶上 寿张五县
|
危十三度至奎一度
|
10
|
奎娄。鲁分野。兖州
|
兖州之滕峄二县 莒州安邱诸城䝉阴三县 沂州 泗洲 邳州 海州之桃源清河沭阳三县
|
奎二度至胃三度
|
11
|
胃昴毕。赵分野。冀州
|
真定 广平 顺德三府,定 冀 晋 深赵 祁 应 朔 浑源 蔚 磁十一州,高唐州之恩县
|
胃四度至毕六度
|
12
|
觜参。晋分野。并州
|
太原府之石忻代平定保徳岢岚六州,平阳府,绛 蒲 吉 隰 解 霍 泽汾 潞 沁 辽十一州
|
毕七度至井八度
|
13-16
|
井鬼。秦分野。雍州
|
西安府凤翔府延安府平凉府庆阳府汉中府 成都府 重庆府 顺庆府 保宁府 叙州府 夔州府 马湖府 云南府 楚雄府 威远府 景东府 大理府
|
井九度至柳三度
|
17
|
柳星张。周分野。三河
|
河南府 陜州 南阳府 邓州 汝州 裕州、钧州 许州 随州 均州 信阳 罗山 郧 光化 商 洛南六县、
|
柳四度至张十五度
|
18-20
|
翼轸。楚分野。荆州
|
湖广之武昌 汉阳 荆州 黄州 襄阳 德安 长沙 衡州 永州 岳州 常德 辰州 宝庆各府,广西各府州,广东之连州 钦州 韶州府
|
张十六度至轸九度
|
21
|
角亢。郑分野。豫州
|
开封府 郑州 陈州、汝宁府光州 怀庆府之孟 济源 温三县 寿州 邱县
|
轸十度至氐一度
|
22
|
氐房心。宋分野。徐州
|
济宁府 开封府杞 太康 仪封 兰阳四县 归德州 睢州徐州 宿州 颍州
|
氐二度至尾二度
|
23-24
|
尾箕。燕分野。幽州
|
北平府 保定府 河间府 永平府 辽东都指挥司
|
尾三度至斗二度
|
按:《明史》卷二五《天文一》据《分野书》罗列各分野,但郑分野之分星作角亢氐,宋分野分星作房心,与《分野书》不同。
|
“表一”显示了《分野书》的基本框架结构,具体到各卷,则分为:一述星野,包括星分、辰次、宿距度、分野名称。二述州郡,列举属于该分野的地区,并于各州郡下加以注释,其注释应为修纂者所加。如卷八《齐分野》:
女虚危在子。自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属齐分。青州。
今青州府、登登州府、莱莱州府、潍县、淄淄川县、济南府、沧州、滨州、棣乐安州、德州、博太安州,皆齐分也。
三是考证,这是修纂者依据《新唐书·天文志》对前面所述分野的申论,实则是抄录《新唐书》卷三一《天文一》的相关部分,仅于其间对古地名加畧注释。如《齐分野》的考证:
今考唐《天文志》云:湏女虚危,玄枵也。其分野,自济北东踰济水,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髙密,又东尽莱夷之地,得汉北海千乗、淄川、济南、齐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濵于碣石。古齐纪青州府寿光县、祝今禹城县属济南、淳于怀庆府温县、莱登州蓬莱县、谭济南府历城县、寒昌乐县寒亭驿、及斟寻夏斟寻氏今登州府、有过夏之小国、有鬲今德州、蒲姑博兴县氏之国。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济东达于河外。故其象著为天津,絶云汉之阳。凡司人之星,与羣臣之録,皆主虚、危,故岱宗为十二诸侯受命府。又下流当九河末派,比于星纪,与吴越同占。
四是各府州县的地理沿革,对属于本分野的明代府州县自先秦以来的沿革情况,进行较细致的叙述。这是该书内容最多的部分,成为该书的主体。其中,对于府州仍具体叙述其分野,县则只言沿革,不谈分野情况。如《齐分野》之述济南府:“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危宿,玄枵之次,于辰在子”,乐安州:“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危度”。
《分野书》的内容及叙述结构,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前面提及的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本朝未立”的路府州县问题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值得研究,但本文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分野书》各分野下关于州郡叙述中表现出的问题,并沿着这些线索,对《分野书》及明代分野做进一步的观察。
即如上文对《分野书》各卷结构的分析,该书在叙述星野之后,对属于该星野的州郡加以叙述。但其在“述州郡”中所列举的州郡名称,往往与《分野书》修纂时的府州县名称及行政区划不尽相合。如卷一《吴分野》:
今淮南自庐今庐州府、舒今安庆府、濠今凤阳府、和滁并州、真今仪真县、扬扬州府、楚淮安、泰、通、无为并州;两浙苏苏州府、秀嘉兴府、湖湖州府、杭杭州府、常常州府、润镇江府、明宁波府、越绍兴府、严、处、温、台、衢并府、婺金华府;江南之江宁应天府、饶饶州府、信广信府、洪南昌府、抚抚州府、筠瑞州府、袁袁州府、虔赣州府、吉吉安府、宣宁国府、歙徽州府、江九江府、池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南康府、兴国府、临江府、建昌府、福府、建宁府、漳、泉、汀并府、南剑延平府、兴化、邵武并府;广南循惠州归善县、潮、惠、广并府、端肇庆府、康德庆府、封封川县、梧今广西梧州府、新肇庆府新兴县、恩阳江县、春阳春县、藤梧州府藤县、高今州、窦并入高州、雷雷州府、化今州、容今梧州府容县、白广西欎林州博白县、南仪梧州府碜溪县、琼琼州府、崖今州、万安万州、昌化儋州,皆吴分也。
这段叙述中,出现了一些《分野书》修纂时不再正式使用的地名称谓,如称安庆府为“舒”,镇江府为“润”,南昌府为“洪”,延平府为“南剑”等等,如果说这些称谓古已有之,于此借用,也还说得过去,但称南京应天府为“江宁”,称中都凤阳府为“濠”,以旧称代替正式名称,这在官修书中则显得有些异样。不仅如此,既然大量使用代称或简称,修纂者再加以注释,颇有些自寻烦恼的味道。
而且,我们还注意到这样几点,一是当时行政区划中已不存在的地名也被列入了。如上面所举《吴分野》中广南的“窦”,修纂者注为“并入高州”,既并入高州且其前文又列有高州,则无必要再列“窦”。这种情况《分野书》在卷一三《秦分野》中也有出现,其“荣”“集”二州下,修纂者均注为“州,罢”。二是行政区划的错位问题。《吴分野》中将苏州列入“两浙”之下叙述,梧州则列入“广南”内叙述,这些均与《分野书》修纂时的行政区划不合。
这些现象显示出,《分野书》的“述州郡”部分,并不是修纂者所著,或者说,在《分野书》修纂之前,这部分内容就已存在。这个判断,还可从“述州郡”的文字与修纂者注释的表述上获得左证。“述州郡”的表述均称“今”某处为某分野,修纂者的注释也往往使用“今”某处为某府州县,如上文所引“今淮南自庐今庐州府舒今安庆府濠今凤阳府和滁并州真今仪真县”,显然,如果二者属于同时或均为修纂者所著,注释中的“今”则显得多余,可不必使用。
既然这部分文字存在于《分野书》修纂之前,且其为全书的组成部分和纲领,那么,探讨其形成于何时,以及如何进入到《分野书》中则很必要,这关系到该书修纂基础和明代官方分野的源头。
二.《分野书》之“述州郡”源自北宋考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修纂者在卷首《凡例》开篇就说:“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参合异同。今考于后。”说明在《分野书》修纂前,钦天监已有分野的“蓝本”,且该分野与《新唐书·天文志》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认为,修纂者所以在《凡例》中以及书内各卷分野下抄录《新唐书·天文志》,应是为了说明该分野与唐《志》的关系,证明其来源有自。修纂者最后的结论在《凡例》中也有:“今钦天监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大抵相同。”《凡例》中的这些情况,很明确地透露出,书内各卷前面的“述分野”和“述州郡”部分,应就是钦天监原有蓝本的内容。
修纂者所说钦天监分配州郡与《新唐书·天文志》“大抵相同”,但实际上唐《志》只给出了一个较清晰的山河空间范围,并没有罗列很多具体的州郡,前举《分野书》卷八《齐分野》中所述州郡与修纂者考证中列举的唐《志》情况,即可说明此点。所以这个“相同”应是指钦天监蓝本中分配的州郡大致符合唐《志》给出的范围。换言之,《分野书》之“述州郡”中所列举的州郡并不来源于《新唐书·天文志》。
那么,《分野书》中所列州郡(名称),虽不来自《新唐书·天文志》,但是否为唐代的州郡?可以肯定地说,除了设置于唐代并且后世一直沿用的州郡外,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分野书》各分野下所列州郡,有许多是唐代之后才设置的。如《吴分野》中的秀州,为五代时晋天福年间分嘉兴县地设置。而设置于宋代或于宋代更名的州郡更多(下文还要涉及,此不再举例)。
经过核考,《分野书》内“述州郡”中所述实际上均是北宋时代的州郡。因此,《分野书》所说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来自于宋代。
这个判断,基于在查核中获得的以下结果。
一是“述州郡”中的一些州郡称谓为宋代所独有,它们出现于宋代,在金元以后或更名或建置撤废,明代亦不用其名称。如卷一《吴分野》下所述的“昌化(军)”,卷一〇《鲁分野》下的“淮阳(军)”,卷一二《晋分野》下的“大通(监)”、“威胜(军)”,卷一三《秦分野》下的“熙河(路)”、“通远(军)”、“永康(军)”,卷一八《楚分野》下的“鼎(州)”等。
表二:《分野书》部分州郡沿革略表
宋名
|
唐名
|
宋始立时间
|
宋更名时间
|
金元名
|
备注
|
昌化军
|
儋州
|
神宗熙宁六年改为昌化军
|
高宗绍兴六年为宜伦县,十四年改南宁军
|
元南宁军
|
明儋州。卷7,p482
|
淮阳军
|
邳州
|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
|
|
金元邳州
|
明邳州。卷10。P520
|
大通监
|
交城县
|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置大通监
|
|
金元交城县
|
明交城县。卷12,p545
|
威胜军
|
沁州
|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置威胜军
|
|
金元沁州
|
明沁州。卷12,p563
|
熙河路
|
临州,临洮军
|
神宗熙宁中改镇洮军、熙州,复为熙河路
|
|
金元为临洮府
|
明临洮府。卷13,p581
|
通远军
|
|
初为古渭寨,神宗熙宁改通远军
|
徽宗崇宁三年升为巩州
|
金巩昌府,元为路
|
明巩昌府。卷13,p586
|
永康军
|
导江县
|
初为永安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永康军
|
神宗熙宁五年废为灌口寨,哲宗元佑间复立
|
元灌州
|
明灌县。卷14,p599
|
鼎州
|
朗州
|
初为朗州,真宗大中祥符十五年改鼎州永安军
|
徽宗崇宁间改靖康军,孝宗干道元年升常德府
|
元常德路
|
明常德府。卷19,p691
|
按:本表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宋史·地理志》整理。“备注”内卷、页,为州郡在《分野书》的位置。
|
这些州郡的情况说明,《分野书》所述州郡与宋代关系很直接。除表中所列外,“述分野”中的其它地名均可在《宋史·地理志》等文献中找到,如果该部分文字不是形成于宋代,这些名称被同时使用的机率很小。因此“述州郡”的文字应是宋代形成的。
二是《分野书》之“述州郡”涉及到的政区及其名称,也与宋代的行政区划符合。《分野书》中明确提及的宋代行政区划不多,主要在卷一《吴分野》内,包括淮南、江南、两浙、广南等路,其州郡也是按照宋代区划归属叙述的。另外,卷一三《秦分野》内也提及两处,即陜西永兴、秦凤二路,但具体叙述时则对州郡的归属未加区分。因此,这里主要以《吴分野》与宋代的相关区划作比对。
表三之一:《吴分野》之州郡
区域名
|
州郡名
|
淮南
|
庐 舒 濠 和 滁 真 扬 楚 泰 通 无为
|
两浙
|
苏 秀 湖 杭 常 润 明 越 严 处 温 台 衢 婺
|
江南
|
江宁 饶 信 洪 抚 筠 袁 虔 吉 宣 歙 江 池 太平 广德 南康 兴国 临江 建昌 〔福 建宁 漳 泉 汀 南剑 兴化 邵武〕
|
广南
|
循 潮 惠 广 端 康 封 梧 新 恩 春 藤 高 窦 雷 化 容 白 南仪 琼 崖 万安 昌化
|
表三之二:《與地广记》之区划
路名
|
州郡名
|
淮南东路
|
扬 亳 宿 楚 海 泰 泗 滁 真 通 髙邮
|
淮南西路
|
寿 庐 蕲 和 舒 濠 光 黄 无为
|
两浙路
|
杭 平江 秀 湖 常 润 明 越 睦 处 温 台 衢 婺
|
江南东路
|
江寜 宣 歙 江 池 饶 信 太平 南康 广徳
|
江南西路
|
洪 虔 吉 袁 抚 筠 兴国 南安 临江 建昌
|
福建路
|
福 建 泉 南剑 汀 漳 邵武 兴化
|
广南东路
|
广 韶 循 潮 连 封 端 新 康 南恩 梅 南雄 英 恵
|
广南西路
|
桂 容 邕 融 象 贺 昭 梧 藤 龚 浔 贵 栁 宜 宾 横 化 髙 雷 钦 欎林 亷 琼 昌化 万安 朱崖
|
按,本表据四库本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四《皇朝郡国》、《宋史》卷八八《地理四》、卷八九《地理五》整理。二书所记微有不同。
|
对比二表,《吴分野》中叙述州郡时明确显示了与宋代政区划分的关系。确定二者彼此间的直接关联,还因为元代的行政区划与宋代有很大不同,排除了《吴分野》所涉及政区来自元代的可能。如宋之广南东路广州、韶州、循州等大部分州郡、广南西路之高州、琼州等一部分州郡在元代属江西行省广东道,而梧州、桂林等广南西路州郡在元代属湖广行省岭南广西道,“广南”这一区划不再沿用。因此,《吴分野》所述州郡的内容,从行政区划这个角度看,也应来自于宋代。
三是《分野书》在叙述州郡时提及一些惟宋代才有的情况,使“述州郡”的文字来自于宋代的判断获得进一步证明。宋王朝外患严重,其南北迁播乃至灭亡,均与此有关。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存,成为一种常态。《分野书》在叙述州郡时明确提到了辽国和西夏这两个与宋同时存在的政权。在卷一二《晋分野》中,《分野书》言:
今太原山西太原府、河中今蒲州、绛、解、泽、潞、辽、忻、代、汾今并为州、宪今太原静乐县、慈今吉州、隰今州、岚今县、石今州、麟、府属葭州、丰旧州今未立、大通宋置大通监于太原交城县、威胜沁州、岢岚今州、大山旧〇州今省入保德、保德今州、宁化今岚县地、大辽之西偏、夏国之东偏,皆晋分也。
此处提到了“大辽”和“夏国”。在卷一三《秦分野》中,再次提及西夏。
今陜西永兴西安府、凤翔凤翔府、凤徽州又凤县、陇陇州、邠邠州、丹宜川县、同同州、华华州、耀耀州、坊中部县、延延安府、鄜鄜州、宁宁州、环环县、庆庆阳府、泾泾州、原三原县、荣州罢、渭通渭县、仪今华亭县、成成县、阶阶州、金金县、岷西和县、秦秦州、熙河临洮府、德顺旧德顺州、镇戎今开成县、保安今保安县、通远巩昌府。
西川之成都成都府、兴元汉中府、蜀今崇庆州、邛邛县、嘉嘉定州、眉眉州、荣今荣县、戎戎县、泸泸州、渝今重庆府、涪涪州、黔黔江县、忠忠州、合合州、昌今大足县、资资县、普今安岳县、简简县、夔夔州府、万万县、果今南充县、遂遂宁县、汉汉州、彭彭县、威威州、彭彭水县、茂茂州、绵绵州、梓梓潼县、龙龙州、文今汶山县、兴今沔县、利今广元县、剑剑州、渠渠县、开开县、达达县、蓬蓬州、巴巴县、阆阆中县、集州罢、洋今洋县、壁今通江县、云安今夔州府、怀安今〇都府金堂县、永康今灌县、富顺富顺县、陵今仁寿县、井井研县、大宁大宁县、广安广安州、南平,及西夏之西偏,秦凤之西北,西川之西并其西南诸夷之地,皆秦分也。
从叙述中可以清楚感觉到在这部分文字形成时,辽国和西夏仍然是存在的。如果事后追述,而用“大辽”或“夏国”之称,一般没有必要。除非有故国情怀,但辽国与西夏同为故国,又不太合情理。即如所知,契丹兴起于唐末,其改国号为辽在公元947年(辽太宗大同元年,五代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其亡于金在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保大五年,宋徽宗宣和七年);而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建夏国在公元1038年(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其亡于蒙古在公元1227年(夏末帝宝义二年,宋理宗宝庆二年)。则辽国与夏国同时存在的时间是1038年至1125年间,即宋仁宗至徽宗之时。因此,《分野书》的述州郡的文字形成于北宋是可以确定的。至于更具体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综合言之,《分野书》卷首《凡例》所言“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实际上来自于北宋的某部天文分野书(姑且称之为“蓝本”),其既不是钦天监原来所编著,更不是《分野书》修纂者的成果。这部书在《分野书》修纂时被采入,成为其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分野书》“隐藏”和保存了一部北宋的天文分野著作。
三.《分野书》修纂管测
了解到《分野书》各分野下文字的来源,固然可以解决本文前面曾有过的疑问,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即这些形成于北宋时代的文字,是如何直接被录入到《分野书》中的?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应该说,关于《分野书》的史料非常少,特别是有关其修纂情况的史料目前还没有查阅到。因此,对当时的情形,只能依据《分野书》本身透露的信息做些推测。
关于“蓝本”被录入到《分野书》中的问题。首先可以肯定,《分野书》修纂者是清楚这部分文字的来源的,这从其对这部分文字的注释中就能看出。因此,“蓝本”被录入不是失误造成的。我们认为,其被录入可能是“蓝本”原来各分野的排列次序中,将大明南京应天府所在的吴分野星纪之次排在首位,而这种排列被看作是包含了天意,适应了新王朝政治的需要,故在《分野书》修纂时将其视作经典采入的。《分野书》的《凡例》中说:
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参合异同,今考于后:
(以下皆《新唐书·天文志》原文,从略)
臣谨按:晋《天文志》十二次分野始角亢者,以东方苍龙为之首也。唐十二次始女虚危者,以十二支子为之首也。今以斗牛为星分之首者,日月五星起于斗宿。古之言天者,由斗牛以纪星,故曰星纪。则星纪为十二次之首,而斗牛又二十八舍之首也。
本朝应运肇基,而南京应天府,寔星纪斗牛之分,且与天地人三统之正相协。自周以来,数千年间,帝王之运,适符于今。则是书之作,岂偶然哉!
今将直隶府州县,及十三布政司、辽东都卫府州县数,分配十二分野星次。大略见于后:
(具体分配情况从略)
今钦天监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大抵相同。祗有郑分野,本周畿内之地,与周分州县更互相属,分界之处,理宜同占。今《郑分》曰“孟颍光黄”,则孟本周分,昔周以其地予郑,此亦可据。但黄为古黄国,今属光州,非黄州也。周郑之分,南不至江,江乃楚分。今当辨之。
引文中“是书之作,岂偶然哉”,意指其书包含了一种预言,它对分野次序的安排,兆示了“本朝”的兴起。如果此理解无误,说明这部书是以吴分野为十二分野之首的,同时说明,该“蓝本”确实存在。
这里要谈一下关于“是书”的理解。通常认为“是书”指《分野书》本身,初读时我们也是这样的看法,但《凡例》这段话的作者应是修纂者无疑,而“是书”的提法是一个客观的角度,修纂者一般不会这样使用。更关键的是,如果“是书”指《分野书》,则《凡例》的按语与《凡例》开篇的“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云云,就没有什么关联,开篇这句话就游离于全文之外,这将是很费解的事。实际上,《凡例》开篇就提出“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表明《凡例》就是围绕这个“十二分野”说的,按语内“今以斗牛为星分之首者”之“今”讲的也是“原定十二分野”的情况,是对其特点具体的阐述,以揭示其分野与晋《志》、唐《志》的不同。
这样讲这个“今”字,不仅是从《凡例》自身的叙述逻辑,还有其它佐证。引文最后一段有三个“今”字,除“今属光州”之“今”指的是明代或《分野书》修纂之时,其它两个,指的也是“原定十二分野”。其中,“今钦天监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大抵相同,祗有郑分野”云云,是谈“今”之分配州郡与唐《志》的异同,而《凡例》用唐《志》考证的是“原定十二分野”。退而言之,如果单说此“今”,亦可指《分野书》的话,下文具体说明前者异同的“今《郑分》曰孟颕光黄”云云,则无法作此理解。卷二一《郑分野》说:“今开封今府、陈留、封丘今县以西,大河以南,孟旧为孟州今县、颕州、光州、黄即光州,乃古弦黄蒋三国地,若以为黄州,乃楚地,去郑稍远,分寿州西界今霍丘县,皆郑分也。”这段文字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判断,形成于北宋,因而这个“今”字不是《分野书》修纂之时,而无疑是指“原定十二分野”,此其一。其二是如果此“今”说的是《分野书》修纂之时,那么文中反复强调的不是黄州的黄国,在已列有光州的情况下,又何必提及?据此可知,引文最后一段的另两个“今”字也是说“原定十二分野”。
因此,“原定十二分野”、“是书”以及前面举出的若干“今”字,其指向应是相同的。
回到前面的问题,既然“原定十二分野”(“蓝本”)被认为非“偶然”之作,其有功于“本朝”,具有经典般地位,那么被直接采入《分野书》就有充分的理由。当然,作为官修书,这种做法还应该得到“最高领导”的认可。
需要指出的是,在“蓝本”与《分野书》之间,可能还有一个环节,即元代曾根据“蓝本”的分野,配置过路府州县,而明代则又依据已经变化了的行政区划,重新配置了府州县。也就是说,《分野书》也可能是在包含了“蓝本”的元代某种分野书的基础上修纂的,“蓝本”即随同这部书进入到《分野书》。
我们做此推测的主要依据,就是前文曾提及的《分野书》中记录了大量“本朝未立”的路、府、州、县这一情况。据初步统计,包括路14、府2、州34、县146,总数近200个。其中,一部分是明初一度设置但在《分野书》修纂前撤销的,而大部分是明朝未曾设置过的。前者如四川潼川州之郪縣,洪武九年併入潼川州;云南禄勸州之易籠县,元朝设立,洪武十七年裁革。后者如元代設立的肅州路、寧夏路等等。
叙述“未立”的路府州县,作为一部叙述“本朝”且主题是分野而不是地理区划的书籍,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虽然顾炎武对《分野书》的这种做法十分赞赏,认为“甚为有体”,但一般来说,即使是专言地理区划的书籍,如后来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也对修纂时未立的府州县不单列介绍,而附于所“省入”的府州县中说明。所以我们觉得,《分野书》呈现的这种情况,意味着这些“未立”的路府州县原来就配置在“蓝本”所划分的各分野之下,《分野书》修纂时保持了它們原来的位置,只对其沿革及在“本朝”状况进行了说明。因此,《分野书》中各分野下“本朝未立”路府州县的出现,是元代某部分野书的痕迹遗留,而不仅仅是一个体例的问题。
无论“蓝本”是单独被采用,还是随同元代的分野书一起进入《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的,都表明它是被认可的,而被認可的原因即如前述,是由于其分野排序兆示了大明的兴起。同时,也意味着在《分野书》修纂之前,“蓝本”(或元代分野书)曾被钦天监长期使用,是官方分野占的主要用书,而钦天监并没有编纂过属于明代的分野书,这应该是修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的主要动因。
至于《分野書》的《凡例》為什么沒有提到“藍本”(或元代分野书)的書名,而称之为“原定十二分野”,可能是原来此书就没有具体或明确的名称,因为内容既被引录,若有名称,提及也无大的妨碍。所以,“蓝本”(或元代分野书)可能只是在星占家中间长期流传的一个阙题的文本,甚至可能都没有刊刻过。
(发表于《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
见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高寿仙《刘基与术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卷第3期)的有关部分。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60册,第378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七,洪武十七年闰十月。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本,1962年。
见黄燕生《永乐大典征引方志考述》(《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3期)、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韩道英:《〈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考释与历代“星野”变迁》,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8年。
如云南布政司的永宁州,书中记为“本朝洪武十七年置”;剑川县“本朝洪武十七年升为剑川州”,易笼县“本朝洪武十七年裁革”。见《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五,第637-638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八《齐分野》,第487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八《齐分野》,第487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八《齐分野》,第487页,第490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吴分野》,第405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65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第373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第378页。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七七《晋书》第三《太祖纪》,卷一五〇《郡县志》;《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三《吴分野·嘉兴府》,第433-434页。按,秀州设置时间,《旧五代史·晋书》作天福三年,《分野书》作天福四年。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吴分野》,第405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〇《鲁分野》,第515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二《晋分野》,第542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65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八《楚分野》,第667页。
参见正德《琼台志》卷二《沿革表》,卷三《建置沿革·儋州》。《天一阁藏方志选刊》第60册,第117-118页。
参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建置沿革·太原府·交城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12页。
参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建置沿革·太原府·沁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19页。
三年,据托克托等《宋史》卷一九《徽宗一》补,《分野书》卷一三《秦分野》记为“崇宁间”。
《吴分野》中将福建之六州二军附于“江南”叙述,而未将“福建”标出,未知何故,待考。
宋濂等:《元史》卷六二《地理五》、卷六三《地理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二《晋分野》,第542页。按,文中的“大山”应为“火山”,其旧为岚州地,宋立火山军。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建置沿革·河曲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13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65页。
辽亡后,耶律大石建有西辽,于南宋寕宗时亡于蒙古,其地在今中亚,不与宋接壤。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第373、376、378页。按,《分野书》的《凡例》除文中已引用的文字外,最后还有一段:“又按晋天文志。以并州为卫分。益州为晋分。兖州为郑分。豫州为宋分。徐州为鲁分。今依唐书分配州郡。则并州为晋分。益州乃秦分梁州之域。兖州为鲁国之地。郑与周同豫州之地。今周分三河。则郑分豫州明矣。宋虽徐豫二州之境。得徐州之地为多。宜改徐州。以上五宫。今从唐书。其余州分。并从晋志。”又:引文中“孟颍光黄”之“颍”,《分野书》目录、卷二一《郑分野》皆作“颕”。(第402、718、727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一《郑分野》,第718页。
《分野书》反复强调之“黄”非黄州,而是古黄国,一在《凡例》内,一在《郑分野》的注释内,二者在文中已引用。另一处在《郑分野》下的“考证”结尾,其文为:“昔周以畿内之地封郑。今周郑分野。同一区分。当从今钦天监所定。但黄州当属楚。此谓黄者,即光州为古黄国是也。”(第718页)
这个观点的形成,受到了高寿仙先生的意见的启发。谨致谢意。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四《秦分野》,第618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五《秦分野》,第637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93、594页。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内云:“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乃洪武十七年闰十月进。其中如上都大宁、辽东诸郡县,并载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内地如河间府之莫州、莫亭、会川、乐寿,亦具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不以一时郡县之有无,而去历代相因之版籍,甚为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