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张永刚|聚焦《政府工作报告》谈职教:“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何来?何故?何为?

2023年03月13日 15:46  点击:[]

张永刚|聚焦《政府工作报告》谈职教:“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何来?何故?何为?

来源:镇江长山智库 作者:张永刚 发布:5天前 分享: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过去五年主要工作成绩时指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适应性”在过去五年中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引领职业教育回归的本位,遵从职业教育认知的规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的特征,为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廓清方向。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何来?

“何来”,从何而来。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生俱来,是以“职业”为朴素面向的实用性教育,这种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从满足“个人谋生”到服务“大众社会”,才是真正合理的职业教育。1920年,毛泽东执笔,陈独秀、彭璜等人联署的《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事》中指出,“合理的教育”“正当的生活”新模式应是“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可以管窥当时职业教育的观念。

1.发端于“实用性”职业教育。早在1912年,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吕凤子先生毁家办学,创办“正则女校”,教授女子蚕桑、刺绣等科目,以为谋生之手段,就是基于女性职业面向的“实用性”教育实践。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行“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教育要为“个人谋生”“服务社会”,以及“增进生产力”,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实用性”的内涵。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变化,职业教育走过了不同寻常的百年之路。

2.发展于“适应性”职业教育。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道路更加宽广,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将迎来职业教育最具浓墨重彩的史诗画卷。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此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正式有了法律依据,这是我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位,对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满足人民对职业教育美好向往的战略性布局。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何故?

“何故”,为何而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到“科教融汇”的深化,从“职普分流”到“职普融通”到“职教类型”的确立,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成了必然而然的命题。

1.适应职业教育“类型化”的需要。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擘画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让职业教育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类型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育人机制上都要适应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彰显类型教育的中国特色。

2.适应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需要。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明确:要“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质培优”是夯实职业教育基础,补齐职业教育短板,激发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应然之举,“通过建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

3.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改革方向,即“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将“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等五链,形成全链条贯通育人体系,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的职教命运共同体。

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何为?

“何为”,以何为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引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一环,奠定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重要表征,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属性上讲,职业教育是以“事业”为本质属性,以“职业”为实用属性,以“产业”为服务面向,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在增强适应性的过程中充分展示符合自身价值和优势特色的实践样态。

1.政府:增强职业教育“事业”的适应性。职业教育是民生事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述,是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板块里出现的。增强职业教育“事业”的适应性,关乎国计民生,自然要有政府的参与。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三大战略任务,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在省域和市域由政府牵头,依托产业园区,整合各类资源,有效推动各类主体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院校:增强职业教育“职业”的适应性。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业是成就“机会”的前提,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导向。如何促进更好的就业,职业院校要担负更多的使命。2019年11月,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全体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加快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3.企业:增强职业教育“产业”的适应性。“产教融合”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标签和符号,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对接产业发展,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深化“产教融合”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有实打实的作为,企业要承担主体作用。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张永刚,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处长、职业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上一条:袁洪志: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质量精细监测 下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方向引领

关闭